蔡先生告訴記者,自己也是去年在微信群、朋友圈看到別人轉發的時候,才知道的關于溫州一些證券營業部被坊間傳言為“游資收割機”的事情。蔡先生稱自己是溫州人,在溫州工作、生活多年,當時很多外地的一些同事都有打電話來詢問,說”溫州的營業部上新聞了?”來打探具體是什么情況。
蔡先生表示,從轉發的消息中得知一些報道和案例后,也找人打聽了一些,自身不認識這些操縱的團伙。一些溫州的賬戶和資金出借給別人操作,我也無從得知,別人出借了證券賬戶和資金給其他人,也不會往外說啊?并且監管也多次明確不能出借賬戶給他人操作。
營業部方面是否被要求協助調查呢?蔡先生稱,營業部經常會接到一些監管部門的協查函,多是關于交易額度、交易行為異常的協查,都是統一模板,營業部按照要求填報一些基本信息和所需要的客戶基本信息等資料即可,并不清楚每次發來的協查函都是具體調查什么,也不特別要求營業部要跟具體的客戶進行聯系、協助調查,監管部門可能會去溝通。
蔡先生提到,現在監管也都越來越嚴,有時候客戶如果突然進行大額度的交易,或者報價、報單量跟平時的操作明顯異常偏大,或者是其他的異常交易行為,那么這個交易行為是不是客戶自己操作的呢?為何會出現這種異常?這可能都會對市場造成一些影響,也會引起監管機構的注意,會下發協查函來進行核實、了解情況,營業部經常填報協查函、配合監管機構的工作也有不少的工作量。
記者注意到,這也呼應了從去年開始監管不斷加強的趨勢。去年以來,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評估機構等中介機構多次被監管部門處罰的案例,業內人士認為,這體現出監管機構在強化資本市場中介的職責。
相關人員也曾公開表示,監管部門也正在緊跟市場發展趨勢,用現代信息和網絡技術、大數據技術等金融科技武裝自己,堅持底線思維,提升監管效能,維護市場穩定運行,并探索智能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