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機構上月發布的2016年報中,在公司定位上“發明”了很多新的表述,諸如“綜合性投資集團”、“綜合性投資公司”、“消費投資控股集團”、“實業型投資公司”等等。這些表述顯示出,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經過近年來的劇烈轉型,已經難以用傳統標準去界定了。
2015年九鼎等PE機構創造市值神話的時候,坊間曾將它們與黑石、KKR、凱雷上市相對比。但實際上,機構們掛牌后的所做作為,卻更像美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日本的軟銀,以及香港上市的復星集團、聯想控股。可以說,每一個掛牌PE機構都有一個巴菲特夢。
九鼎集團在2016年報前附了一封致股東信,稱其無意成為一家綜合金融公司,而是一家純粹的投資公司。只不過,與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不同,九鼎集團的資金來源并非募資,而是自有資金(包括舉債)以及保險公司。在退出上,除了出售股權獲利外,九鼎也愿意永續持有其控股型投資的實業企業。
諸如明石創新、信中利等機構,其主要資產早已是旗下控股的實業子公司。它們并非單純的財務投資者,已下沉到了實業經營層面。
這些新類型的公司無疑給資本市場出了道難題——A股上從來沒有過所謂“綜合性投資集團”,新三板上也是頭一遭。如何對它們進行監管,考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