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PE機構對新三板的向往可用如饑似渴來形容,當時提交申請的機構數量近二十家,其中不乏創新工場、君聯資本、東方富海等知名機構。在《通知》發布后,不少擬掛牌機構仍向投中網記者表示,不會放棄申請掛牌。
但過去一年中,PE機構的新三板掛牌工作處于實質暫停狀態。股轉系統5月12日發布的在審企業情況表顯示,已提交申請的二十余家機構中,僅有中信資本在去年8月獲得了一次股轉系統的反饋意見,其他機構沒有取得任何進展。近日投中網記者詢問的數家機構人士均表示,不會因掛牌影響正常的投資運作,一切“順其自然”。某機構負責人認為,股轉系統發布的《通知》在細節如何操作仍不明確,待清晰后再做打算。
在新政策之下,掛牌PE機構不但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定增融資,在業務開展、信息披露上還遭遇附加的諸多限制,掛牌熱情大為消退。實際上,由于掛牌PE機構定增活動已被凍結了近一年半的時間,有的掛牌機構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引入任何新股東。
5月12日,合晟資產發布公告宣布申請摘牌,這是目前唯一一家主動申請摘牌的私募機構。值得注意的是,合晟資產此前已經發布了自查報告,聲稱即使按最嚴格的標準審查,合晟資產也完全符合新規定。
目前還沒有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申請摘牌,不過有掛牌機構人士向投中網記者表示,為了保留掛牌資格做重大業務調整并不值得。
最糾結的恐怕是那些曾經在高位進行了大規模定增的機構,一旦失去了上市公司的地位,該如何向眾多的“散戶”股東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