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13年開始認真做投資,到2015年10月份進入港股市場(之前準備時間有半年),也踩過一兩次雷,但是所幸受傷不重,總倉位占比沒有超過3%,單筆的虧損幅度都在10%左右。不過整體來說在港股接近兩年的時間自己基本踩雷較少。結合著自己的經歷給大家說說在a股和港股市場如何避免踩雷(因為怕麻煩我特意避開老千字眼)。
其中雪球的@楊飯 兄寫的《港股滾雪球》有一章專門講了老千的問題,感興趣的可以買來看看,我就不重復里面的內容了,我所說的方法不涉及財務報表的內容,因為大多數人沒有這個分辨能力;
01 凡是帶有“中國”,“國際”,“亞洲”字眼的非國企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有可能是有造假嫌疑的。
02 港股的仙股(特指1元以下的股票)90%也是有問題的,筆者曾經買入過一家叫做莊士中國的公司,最后虧損13%出局,當然這里面有可能存在一些好的投資機會,但是沒有金剛鉆就不要攬瓷器活,盡量避開就是。
03 公司的大量業務不在國內,而主要在海外地區,由于我們很難跟蹤甚至考察,出現風險的概率較大,a股被質疑過的公司大多業務都在東南亞。
04 公司毛利率特別高的不知名公司需要回避,筆者曾經就買入過一家叫做神冠控股的公司吃了大虧,這類公司的業務要么是國內唯一一家,要么比同類公司毛利率高出許多,當然他們也總有辦法解釋原因,但是想想市場經濟的原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05 說自己技術和產品全球唯一的企業要特別小心,真正強大的公司一般不會特意說自己技術和產品多么多么牛,這就好比一個人本身很強大以后,他不會對著別人說我是世界第一。
06 農林牧漁是造假和出問題的高頻區,這個就不用我多說,a股的萬福生科,獐子島等等,而且這個行業的長期回報率通常也較低,我們普通投資者就沒有必要參與了。
07 公司是否經常維護自己的公眾號,微博,公司網站,我們知道維珍的創始人布蘭森經常會在facebook上面和自己的用戶互動,如今互聯網的營銷和用戶服務已經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公司在這方面都不太重視,即使不存在業績造假,至少我覺得也不會發展太好。
08 雪球大v(也包括我自己,我不算大v)強烈推薦的公司,你無法知道這背后的動機,畢竟互聯網雖然方便了大家交流,但是你對一個人的認知還是偏弱的,你無法知曉電腦背后的那個人的品性,獨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09 高位回購(增持)或舉債回購(增持)以前增持和回購本來是一個對投資者有利的事情,但是現在很多公司為了一些其他的目的采取這兩個手段,讓大家誤以為公司是為了保護投資者,需要格外小心。
10 突然成名的公司,這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港股前幾年的漢能薄膜發電,突然之間公司老板成了亞洲首富,我們知道首富榜的變遷是比較緩慢的,一般來講都是前幾名來回變化,比如美國長期是比爾蓋茨,亞洲是李嘉誠。
11 到處演說說自己是下一個什么什么公司或者說自己是哪個領域的阿里巴巴之類的,這類公司要特別小心,公司管理層天天在外面演講,還有時間經營公司嘛?我持懷疑態度。
12 雪球熱門公司,雪球殺豬榜經常有一些熱門公司,股價起伏也會比較大,比如前段時間的美圖,人多的地方我們就不要去了。
13 小道消息盡量避開,相信大家經常會在市場上聽到一些所謂朋友的消息,在a股市場你介入的話損失可能比較小,但是如果發生在港股市場往往會造成巨大的虧損,投機的心態不能有。
14 業務非常復雜,你自己本身很難弄懂的,比如這次的科通芯城,可以說大部分投資者是不了解這個公司的,它的具體業務你也不懂,不管公司的數據是否真實其實都不重要了。
總結最后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投資的公司你本身要比較熟悉,這樣你能經常看到它,你知道它大概的經營情況,這樣它造假的可能性就比較低,我投資前會先去看公司所有以前的年報及重要公告,這樣可以知道公司是否有黑歷史,然后會去看看它的網站,接著再搜索一些相關信息,在這之后還會考慮一到二周,如果你能在投資中做到這些慢,而非快,我想大部分的雷你都能避開。希望我說的這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