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博爾掛牌后的這兩年多時間里,除了公司基本面適當改善外,在融資、市場交易等方面均乏善可陳。市場交易方面,掛牌的973天中僅有10個交易日,累計成交金額6864.08萬元,2007年9月1日原公司第六大股東余雪利將其持有的10324股股份轉讓后,迄今為止再無成交。
融資方面,坦博爾掛牌以來尚未實施過定增或其他方式的融資,以此判斷,公司與其他摘牌企業的原因類似,也是因為掛牌新三板后沒有享受到相應的市場紅利,打算選擇摘牌。2017年9月公司發布了擬摘牌的公告,稱摘牌是為了配合公司戰略發展規劃。
或許銷售旺季來臨而放棄摘牌
但為什么又選擇不摘了呢?作為季節性特征非常明顯的羽絨服生產企業,坦博爾即將迎來其生產銷售的旺季,在秋冬季節這個時點選擇摘牌,顯得不太合適。羽絨服的銷售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從坦博爾2014年以來的羽絨服銷售情況來看,每年的3月至5月羽絨服銷售處于淡季,每年10月中旬至次年2月是銷售的旺季,因此每年一、四季度的銷量通常要高于二、三季度。今年上半年業績不佳,但不排除下半年業績大爆發的可能性。
羽絨服賣多少與冬天是否寒冷緊密相關。
2017年8月15日每日財經網發布的一篇報道《2018年冬天預測會冷嗎?2017至2018年是冷冬嗎?》中提到,過去三年的記錄表明,2014年9月南極半島海冰面積異常變大,阻礙了2014年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而2016年南極半島海冰面積異常變小,又阻礙了拉尼娜現象的發生。如果9月份南極半島海冰面積明顯增大,則拉尼娜現象會發生,今年冬天是冷冬的可能性很大。按照學者鄭飛的預測,2017年至2018年發生冷冬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今年的冬天是冷冬,對于羽絨服生產企業,顯然是大大的利好,有利于增加銷售。雖然是否確實為冷冬尚存在變數,但寧信其有,以此來搏一搏,可能是目前坦博爾最好的選擇。何況呆在新三板上,并無害處,或許還有其他機會。因此,欲摘牌又決定不摘牌,原因并不復雜,很可能是股東大會唱獨角戲的王勇萍自身矛盾心理以及決策變化過程的體現。
以上就是新三板最新消息,更多內容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頻道。(原標題:說好的摘牌不摘了,欲走還留的坦博爾內心有多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