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潮仍繼續,警惕“投資雷區”
對于投資者來說,2017年最不能忽略的一點就是——那些Pre-IPO潛力新三板公司。
“IPO審核提速、門檻放開,吸引優質掛牌公司離開新三板、沖刺A股上市。”劉靖分析指出,Pre-IPO熱潮,帶動3千萬凈利潤以上公司融資,這也是IPO帶來的投資者機遇。
但2017年以來,3千萬凈利潤以上公司有21%已經連續停牌;同時,該類新三板公司摘牌139家,占到摘牌總數的32.6%。在劉靖看來,這一波Pre-IPO公司帶來的融資機遇收尾后,會給新三板融資市場帶來沖擊。“融資是新三板作為資本市場的主要功能,如果新三板融資市場出現大波動,需要政策及時推進,帶動市場發展。”
盡管如此,擬IPO策略也逐漸成為新三板投資者普遍認同的主流策略。申萬宏源新三板政策與制度分析師王文翌指出,A股IPO審核常態化,IPO成為掛牌公司廣泛認同的資本運作路徑。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自2015年11月IPO重新啟動后,到2017年9月28日進行上司輔導的新三板掛牌公司563家。同時,有139家掛牌公司的IPO申請材料已經被證監會受理。
盡管IPO速度加快,新三板掛牌公司整體過會概率下降。2015年11月后,新三板掛牌公司上會20家,16家過會,4家被否,過會率80%,低于同期發審委的首發審核通過率87.9%。比如之前市場熱炒的宏源藥業(831265)扶貧概念企業雖然快速上會,卻雙雙折戟。
究其原因,一方面掛牌新三板雖然有助于公司提升規范性,但畢竟跟A股IPO的嚴格標準還不能相提并論,而且被否的掛牌公司在業績真實性、盈利穩定性、經營合規性等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瑕疵;另一方面,監管層并未出臺任何有利于新三板公司IPO的政策,轉板綠色通道也遲遲未能推出。
申萬宏源新三板研究團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22日,2017年全年共有319家公司通過審核,53家被否,11家暫緩表決。從被否公司問題的統計結果中可以發現,持續盈利能力是企業IPO的最大障礙;其次是獨立性和規范運行,在被否的53家公司當中,這三類原因占比高達70%。
這些被證監會關注的問題,也是投資者選擇投資標的時的參考重點。不過,整體而言,王文翌總結發現,如果公司處于商業模式成熟、容易理解核查、增長空間大的景氣行業,其IPO成功概率更高,但創新商業模式的新興行業企業可能被認為是風險較大、持續盈利能力難以證明。
需要關注的是,對于新三板公司,發審委額外問詢的問題集中掛牌期間的規范性、掛牌期間的披露信息與IPO申報材料之間是否存在差異、是否存在三類股東、私募投資基金是否在主管部門備案且規范操作、是否存在對賭協議、是否存在或曾經存在股東超過200人的情形等。
但王文翌發現,只要安排上會,基本上這些問題不會影響最終結果。比如世紀天鴻由于申請IPO的招股說明書和掛牌的公開轉讓說明書不一致被股轉處罰,也在今年7月過會。
同時,針對三類股東,他指出,雖然現在政策還沒有明確,排在前列的海容冷鏈、有友食品等公司一直被壓著不上會。近期,股轉公司副總經理陳永民公開指出,三類股東問題一直在推動,現在各方面的不同意見在慢慢消除。“最終結果無論行或者不行,決策一定要快。”
此外,王文翌認為,新三板掛牌公司申報IPO的,還有一些特殊的負面信號。比如,撤回或終止IPO審查的公司,如邁奇化學這樣可能“踩雷”。其次,歷經兩三年才結束IPO輔導或仍處于輔導期的公司,或多或少都存在業績波動大、簽署對賭協議、信息披露有疏漏等問題。
而處在IPO進程中的公司,發生大股東大量減持,如果找不到合理解釋,就只能理解為大股東對IPO成功缺乏信心,這樣的公司必須高度警惕。另外董監高/核心人員近期紛紛離職,頻頻更換中介機構,都不是正面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