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最新消息:證監會發文肯定并購重組,新三板市場并購優于A股!
一、證監會發文肯定了并購重組對實體經濟發展的貢獻
證監會8月15日發文稱,近年來,證監會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通過大力推進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扎實開展“簡政放權”和“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支持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體經濟發展。
按全市場口徑統計,2013年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交易金額為8892億元,到2016年已增至2.39萬億元,年均增長率41.14%,居全球第二,并購重組已成為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
從證監會本次發文的內容不難看出,管理層總體上肯定了并購重組在過去這些年中對實體經濟的正面貢獻,同時也是并購重組市場沉寂一年多以來態度的重要轉變。
證監會將并購重組定義為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方式,在并購重組逐漸重新放開及工業4.0持續推進的情況下,傳統制造業與擁有成熟技術的新興行業通過并購重組加速產業轉型,將會成為逐步恢復理性的并購重組市場所關注的重點。主要涉及鋼鐵、汽車、紡織、電力、船舶、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以及高端裝備制造行業。
二、2016年收緊并購重組的背景
(1)與IPO爭搶資源
2016年主板IPO申請共審核169家,通過審核的有158家,通過率為93.49%。另外,2016年全年已發行或待發行新股共267只,與以往相比,2016年新股發行速度也在不斷提升。本就已經承受著巨大壓力的IPO堰塞湖,監管部門自然希望能通過一些有效手段來進行減壓,緩解IPO堆積過多的問題。在這樣的前提下,2016年上半年表現強勢的并購重組市場自然就被視為了IPO的頭號勁敵。
(2)中概股回歸潮
數據顯示,2016年在美交易的中概股市盈率中位數是16倍,而滬市、深市市盈率中位數為57倍,可以看到中概股在美國股市估值明顯偏低。在這種情況下,中概股回歸A股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但是,中概股回歸是實際需要還是僅僅為了套利,也成為了一個監管重點。
數據統計,2011年—2015年,深圳綜指上漲了83%,而同期彭博中概股指數只上漲了19%。巨大的價差再加上匯率差異,難免讓人覺得中概股回歸動機不純,因此收緊并購重組政策,加大監管力度,也是中概股回歸潮下嚴防投機者套利的一個重要手段。
(3)跨界并購注重概念不顧實質
在并購大潮愈演愈烈的過程中,跨界并購的數量開始不斷增加,對于一些想要擴展自身業務范圍的企業來說,并購是一種最簡單快速的方法,要是能收購到一家已經比較成熟的公司,那更是為公司省下了大量業務拓展方面的資金。然而事與愿違的是,當跨界并購變得流行起來的時候,更多的公司只是為了“蹭熱點”,并購的形式開始變得更重于實質,很多公司并購的目的只是為了概念而不是真的因為業務需要。這種重概念不重實質的并購思路帶來的就是大量的失敗案例,即便是并購成功的公司,也很有可能因為盲目并購而帶來損失。
例如粵宏遠A,2009年和2010年,在能源價格高企的時候,該公司先后斥資逾億元,在貴州收購了2家煤礦公司,主業也從房地產拓展至能源行業。只是在嘗到短暫的并購“甜頭”后,煤炭價格一路下跌,加上國家清理整頓中小煤礦,粵宏遠A買入的煤礦非但不能為上市公司貢獻利潤,反而嚴重地拖了后腿。
(4)并購承諾業績不達標
除了上文提到的盲目并購,并購承諾業績不達標也是監管層決定收緊并購重組政策的一大原因。數據顯示,2016年合計有657次收購資產需要完成業績承諾,涉及503家上市公司,然而從對賭協議承諾盈利完成情況來看,133起收購資產未完成業績承諾,涉及上市公司121家,超過24%的并購承諾業績不達標。
從這組數據來看監管層選擇收緊并購重組政策實在是個明智之舉,在下半年政策收緊的影響下尚有24%未達標,如果完全放開,可能這一數據還將繼續飆升。
特別是文化、游戲和影視類并購標的概念火熱,許多為了蹭概念的公司輕易吃進這些輕資產屬性的標的,就極容易受到巨大行業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了防止承諾業績不達標影響上市公司業績,從而對整個市場造成影響,收緊并購重組政策即保護了上市公司少受補償業績的資金損失,也保護了市場使其不會受到太大的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