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層政策紅利不宜以犧牲基礎層為代價
NBD:本次創新層調整中,有數百家企業進出,流動比較大,這是否也是分層差異化制度遲遲未能推出的原因之一呢?
付立春:有一定的關系。創新層標準出臺時間比較短,有不盡成熟的地方。比如,分層標準不統一,三套標準篩選出的是三類企業;新進標準和維持標準不同,導致新進企業和老企業也不一樣。
另外,很多新三板企業處于成長期,規模比較小,且不確定性比較大,抗風險能力比較弱,即使分層標準比較成熟,但是也會因為企業自身的原因,導致名單出現波動或者不穩定,這是很正常的。在分層標準尚需完善、企業入層時間不一的背景下,很難推出統一的政策試點和制度紅利。
除去制度設計層面的問題,我們核心需要考慮的是,如果一味推崇所謂的制度紅利,會把現有的市場流動性資源更加集中在創新層企業里,絕大部分基礎層企業獲得資金和資源的可能性就會大大的降低。基礎層企業是新三板的重點主體,當他們面臨嚴峻挑戰的時候,意味著新三板整個市場也將面臨挑戰。因此,針對創新層的政策紅利應該是外生的、增量的,將新的資源引進到創新層去,而不是從現有的資源中去分配。
NBD:今年創新層已經迭代完成,市場期待的精選層還有多遠?
付立春:截至目前,有關精選層的推出,沒有更多實質的消息,估計今年推出的可能性不太大。但是市場是迫切需要的,因為精選層背后配套的一整套流動性解決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去年新三板很多企業的業績增長不太理想,加上去杠桿,企業更難融資,為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實體經濟中最需要錢的,就是新三板上這些成長期企業,需要盡快引進資金支持他們發展。但是俗話說,請客前要先把屋子打掃好,目前創新層標準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只有把市場完善好了、監管好了、規范好了,才更適合推出精選層。
NBD:今年以來,新三板做市格局發生了一些變化,有的做市商在收縮做市業務,有的則在持續擴張。新的創新層名單確定后,做市商可以從中看到什么機會?可能對新三板整個做市格局產生什么影響?
付立春:首先,做市商為做市企業提供估值和流動性,這是做市本來的目的;其次,在選擇做市企業和做市規模方面,做市商有一套自己的標準,傾向選擇相對比較優質的企業,而優質的標準之一,就是以創新層作為參考。新創新層名單公布后,能看到很多創新層企業和做市企業是重合的。所以無論是提供流動性,還是精選優質企業進行投資,這種做市最后都會集中在越來越少的企業里。那么,當被做市的企業越來越集中或者越來越少,做市商可能采取不同的策略,比如長期價值投資的策略,布局一些具有潛在的成長性和爆發性行業的龍頭企業;或者采取短期估值提升策略,當流動性比較好、估值往上漲的時候,做市商看準短期的政策或趨勢,快速進退,類似于A股的投資理念。另外,加上做市商業務重心不同、實力不同等其他因素,做市商會有不同的表現和行為,在做市業務上會更加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