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開始為其他小程序導流
據戴宏民稱,6月1日,日活已經達到300萬,截至6月2日中午日活大概有600萬。他沒有想到,西瓜足跡這么快就火起來了。這款現象級的小程序在剛開始沒有為其他平臺導流,沒有商品轉化,沒有設置引導用戶留存的小心機,只有分享的功能。
而對于小程序來說,變現永遠是最核心也最繞不開的話題。
戴宏民說,他們正在升級做用戶留存、變現,也想去多試錯。廣告、為其他有用戶流量需求的公司導流,是目前最簡單的變現方式。如今西瓜足跡所屬的南京回路教育公司已經和小程序頭部玩家“頭腦王者”的公司豪騰嘉科合作,為其旗下產品“呆呆打僵尸”導流。
西瓜足跡的關聯小程序芝士大本營在今天下午1點06分時發布了一款游戲,隨后西瓜足跡的界面上出現了呆呆打僵尸的圖標,寫著“來打我”的字樣,點擊即可進入。“西瓜足跡”開始界面的底部也多了一則廣告欄。
技術上沒有門檻、壁壘低是這款小程序最大的問題,戴宏民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確實也借鑒了別人的,今天估計也會出很多一樣的,我們能預期到。但‘裂變很快,留存有限’是這類小程序的通病”。
曾深入輔導過小程序類創業企業,擔任風物資本品牌顧問、多家創業企業咨詢顧問的孫燕說,經過觀察,她發現這一類小程序的變現方式很單一,主要是通過獲得一定數量的微信用戶及其基本數據,以用戶精準分析作為噱頭,進行廣告投放,但上升空間有限。
然而廣告市場龐大,對應的投放渠道和形式非常的多,現在西瓜足跡手握多個 “小程序”,就好像是微博時代手握多個大V號。但是小程序的技術門檻低,新的產品源源不斷出現,而目前的廣告投放效果一般,吸引不了金主持續的投入。最好的證據就是,迄今為止,并沒有小程序內的廣告顯著引起關注,更多的是玩過即棄。
而且對于廣告投放,微信從開始就有設置護城河,他們沒有辦法脫離微信獨立推送。
之前像是匿名聊聊的爆款都被封殺了,“誘導分享”是小程序快速擴張的基礎手段,卻也是隨時可能招致微信封殺的暗雷。
鑒于此,孫燕不看好這一類小程序。“不是說它們沒有存在的必要和價值,而是覺得它們本不該成為‘全民狂歡’式的大數據創業吸金的溫床,這對項目、對投資人都極不負責任。”
用戶上傳的數據安全嗎?
除了對怎么賺錢的好奇,還有用戶擔心,這類小程序是否會收集自己的隱私數據?對此,孫燕認為不用太擔心。小程序獲取的都是最基本的、零散的、幾乎所有APP都在抓取的數據,如頭像、昵稱等,而比如去過哪些地方等數據,也均由用戶自己填寫,所以用戶們并不用過度擔心隱私泄露問題。
那這些數據會被人用以商用嗎?孫燕認為,簡單粗暴通過大數據量的積累進行變現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對于數據的需求是動態、持續,有關聯度的,數據的再加工,再生產要求越來越高。
打個比方,你有1000萬條車主信息,比如車主是10萬的車,車齡8年,你可以推送15萬的新款車給他,這是傳統意義標準上的大數據。現在,可以進一步橫向拓展至車險、行駛習慣、停車場、出入場所和用車時間等等,動態綜合運用。
所以,西瓜足跡這類小程序獲取的都是某一類特定類別的數據,怎樣“激活”這些“死”的數據,成為整個供應鏈里的重要一環。
展開來說,首先,關于購買整合私人數據的設想,對初創企業來說成本巨大,而大企業已經形成自己有效收集數據的完善機制。其次,即使真的有公司打包購買了數據,也還存在幾個問題:
1.準確性,比如西瓜足跡的,數據都是用戶自己上傳,不可靠。
2.數據的一次性獲取和持續獲取是不一樣的,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你看房之后一段時間會接到很多推銷電話,甚至幾年后還會接到 “您最近在看哪里的房子,考不考慮某某小區”這樣的電話,這個就是典型的數據更新不及時導致的。
3.將不同小程序獲取的數據進行整合,需要一定的技術。
4.梳理完畢的數據,需要實現價值就不得不求助于下游渠道——那些對數據需度高、需求量大的買家。
孫燕說,任何數據從獲取到分析到應用變現,是一個復雜的完整的過程,并沒有我們想得那么簡單。“不過,對于所有涉及支付信息授權的應用,用戶應該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