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資訊:青山綠水依舊 鄉村旅游經濟該如何騰飛?
龍頭村:青山秀水卻生意冷清
人口:846戶3176人,全村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3900畝;
由政府主導快速推進;
2012年風光過一陣子之后,從2013年開始便逐漸冷清;
旅游產業尚未做強,也未形成其他規模產業,農戶們在土地流轉后很難找到其他致富門路,青壯年勞動力基本在外打工;
缺市場引領和產業帶動,發展緩慢。
走進位于陜鄂渝交界處的安康市平利縣龍頭村,一眼望去,“白壁、青瓦、馬頭墻、格子窗”的徽派民居建筑群與青山秀水的美景相映成趣。龍頭村共有846戶3176人,全村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3900畝。龍頭村距縣城5公里,距離省會西安五六個小時的車程。
事實上,從三四年前開始,龍頭村的發展就有政府主導因素。也正因此,龍頭村很快就建起仿古一條街、秦楚農耕文化園、觀光茶園等特色景觀,基礎設施和生活條件改善明顯。
然而好景不長,在2012年風光過一陣子之后,從2013年開始龍頭村便逐漸冷清:除重要節假日外,這里游客稀少,早先修建的釀酒、豆腐等10個具有當地特色的作坊,已有三四家關門停業,仿古一條街兩側的商鋪也基本成為“擺設”。一位村民說,雖然建起了特色民居,但沒有太多掙錢的路子,“帶動不了經濟發展”。
據龍頭村當地村民介紹,龍頭村核心景區范圍約9平方公里,涉及村民550戶,其中約90%的農戶都將土地流轉了,流轉土地面積達2000畝,目前流轉費用約為每畝750元。
但是,由于旅游產業尚未做強,同時村上也未形成其他規模產業,農戶們在土地流轉后很難找到其他致富門路,青壯年勞動力基本在外打工。村民姜宏偉感嘆道:“政府打造一個好的環境,如果人都出去了,就失去意義了。”
反思案例背后的思考
一些地方發展鄉村旅游不考慮客觀實際,認為「是鄉村就能發展鄉村旅游」,對投資開發項目不作科學論證和規劃,忽視交通、食宿、民俗文化、產業結構、原住民利益等重要因素,最終導致投資項目沒有成為財富反而變成包袱。
美麗鄉村如何做的思考
一、文創
文創進鄉村,是實現鄉村改造的另一條路徑,其意義在于通過場景再造,在鄉村形成了一條新的產業鏈。
在這方面,擁有大量古村落資源的福建省,做了大量的嘗試,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一、引導和培育當地居民參與。如屏南雙溪漈下古村,引進藝術教育團隊在當地推行「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藝術教學活動,短短八個月就把30位村民培養成「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