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网站在线导航,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国产高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AV网站在线观,国产福利视频100大全,欧美激情四射黄色,看电影来国产精品黑夜视频,成年人黄色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您的位置:全球 美股 / 港股 / 外匯 / 期貨 / 黃金 > 印度經濟為何離不開“中國制造”?

印度經濟為何離不開“中國制造”?

2017-08-18 22:37? 來源:東方財富網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約需要 分鐘的時間

來源:東方財富網

《彭博社》報道援引印度國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Soumya Kanti Ghosh的話稱,印度政府應該采取措施支持國內的企業。“印度必須減少從中國進口,”他說,否則印度公司的競爭力會被削弱,莫迪的“印度制造”運動也會陷入危險中。

  其實,印度對中國進口商品早已實行了貿易保護主義。為了逆轉對華貿易逆差,印度政府近年來不斷對中國發行“雙反”調查,并加以懲罰性關稅。2017年上半年,中國產品共遭遇來自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37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其中,印度共發起12起,成為對華發起貿易調查最多的國家。

  對此,有專家表示,印度國內確有一些官員或政治家仍存在冷戰思維,所以會將經貿領域的合作同政治掛鉤,但印度將來會隨著在中印經貿合作中獲得的好處逐漸調整心態。“貿易保護主義”這樣的事情,其實只是中印關系歷史發展趨勢中的一個小漣漪。

  而筆者認為,印度抵制中國制造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大量中國商品涌入印度,印度政府擔心會給其本土制造業形成沖擊。同時,印度對中國的長期貿易逆差,也使印度擔心會對其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另一方面,希望通過抵制中國制造或貿易保護,迫使中國增加對印度產品的進口,以便縮小印中兩國之間的貿易逆差。過去10年里,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增加了5倍多,2016-17財年(截至3月31日止)達到510億美元。

  事實上,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最大的進口來源國。2016年,從中國的進口(605億美元)占印度進口總額的18%,遠高于排名第二位的美國(204億美元)。相比之下,印度對中國的出口(89.2億美元)僅占其出口總額的3.5%。特別是年初至今,盧比兌美元升值近6%,對人民幣升值約2%。印度盧比的升值又加劇了印中兩國貿易逆差額。

  面對印度國內抵制中國貨進入呼聲愈來愈高。《印度快報》指出,抵制中國商品從長遠來看將會對印度國內產生負面影響。這些中國商品將會積壓,受到損害的終究是印度商人。與此同時,印度人的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中國元素。所以全面抵制中國商品進口對印度來說并不明智。那么,為啥說印度抵制中國貨反而對其經濟不利?

  首先,中國制造已經滲透到印度的每個領域,也是印度物價保持穩定的基石。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是電子產品、工程材料和化工產品,不過,從針線、玩具、電子產品到餅干等門類眾多的中國商品在印度隨處可見。因為大部分中國商品與同類的印度商品相比價格低廉,受到印度消費者青睞。如果沒有中國商品的涌入,印度國內的通脹水平會更加惡化。

  根據第一份調查,在8689名受訪者中有38%表示主要購買中國的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等耐用消費品,15%表示會購買中國的家用電器和裝飾品,10%表示會購買中國的禮品類產品,37%表示會購買各種來自中國的產品。而第二份調查顯示,與同類的印度產品相比,8973名受訪者中有83%更青睞中國產品,原因是中國產品的價格更低廉。

  再者,抵制中國制造,反而會誤傷印度商業,對其經濟增長更不利。在通常情況下,印度商人每季度的貨物提前兩三個月就已進口,這類抵制活動并不會對中國廠商造成真正影響。相反,抵制行為只會令印度全國批發和零售商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

  過份強調民眾購買印度商品,會使印度商人苦不堪言。在孟買開辦服裝店的卡斯利瓦爾,他表示,自己在中國尋找市場和商品時,幾乎不用浪費任何時間。他一周內就能采購到涵蓋珠寶、布料等可供3個月銷售的商品。特別在義烏等批發地,有銷售所有耐用消費品的一站式專業市場。而這在印度,將為此花費數周或更長時間。

  最后,現在有很多印度政客表示,印度也有同樣的廉價勞動力,制造業理應像中國得到迅猛發展。但是,印度制造業要想迅速發展,離開不基礎設施,電力、電信、交通、金融、政府合作等。中國在這些特征中遠遠領先于印度。印度勞動力也很廉價,但是配套的軟硬件跟不上也是沒用的。

  印度經濟學家叫嚷著要減少中國進口,而莫迪政府則希望“印度制造”能夠趕上中國。但實際上,印度制造業要想快速發展并非易事,在很多領域都缺乏支持的情況下,印度制造未來任重道遠。如果此時再要抵制中國商品的進入,那么不僅會使通脹率惡化,還會使印度批發業和零售業蒙受打擊,最終受損的還是印度經濟。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閱讀了該文章的用戶還閱讀了

熱門關鍵詞

為您推薦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報
漲停
要聞
產業
國內
國際
專題
美股
港股
外匯
期貨
黃金
公募
私募
理財
信托
排行
融資
創業
動態
觀點
保險
汽車
房產
P2P
投稿專欄
課堂
熱點
視頻
戰略

欄目導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學股
名家
財經
區塊鏈
網站地圖

財經365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經365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魯ICP備17012268號-3 Copyright 財經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門基礎知識財經365版權所有 證券投資咨詢許可證號為:ZX0036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