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企業總市值增近8倍,市場單日成交額升逾4倍,這就是在“游子歸巢”后20年里,港股市場交出的答卷。
在香港回歸之初,港交所上市企業1997年總市值為3.2萬億港元。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5月底,港交所上市企業總市值已增至28.54萬億港元,總市值上升7.9倍。其中,港股主板幾乎貢獻了所有市值,總額約為28.22萬億港元,創業板市值則為3216.7億港元。與此同時,港股市場的每日成交額也由之前的155億港元,升至800億港元。
而從在1997年、2007年、2017年三個節點上、港股市值前20名的個股變化中,更能感知港股市場的風格與偏好變化。
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港股1997年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中制造業占據主流,有12家為制造業企業。其中,總市值(多地上市股計算時合并計算總市值)的榜首是上海石油化工,吉林化工、馬鞍山鋼鐵、鞍鋼股份、中石化油服等悉數上榜,東北電氣、熊貓電子、中船防務、昆明機床等也在前列。
而至2007年,港股總市值“TOP20”出現了較大調整。榜首位置易主為中國石油股份,而其他席位則多被大型金融企業、通信和地產公司占據,中國移動、工商銀行、中國人壽躋身前五位,建設銀行、匯豐控股、中國銀行、中國神華、中國平安等也紛紛上榜。
金融業“霸榜”的趨勢,在此后十年里延續。截至2017年6月25日,港股總市值排名前20位的公司較2007年變化和調整不大,工商銀行、中國移動、建設銀行、中國石油股份、匯豐控股、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平安占據前十位。中國人壽、中國石油化工、友邦保險、招商銀行緊隨其后。但榜單最大的變化,來自榜首。中國石油股份讓位,騰訊控股以2.66萬億港元牢牢占據總市值第一的位子。超過位居第二的工商銀行6200億港元之多,所差金額幾乎與排名第13的招商銀行(6495億港元)齊肩。
20年里在港股身上發生的變化,還不止市值排名的變化。伴隨香港上市公司數量階級式的上升,內地企業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93年7月15日,青島啤酒在香港聯交所成功掛牌上市,并被超額認購,由此拉開了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帷幕,內地概念股也受到市場追捧。香港回歸當年的10月,中國移動(00941.HK)在港上市;在2000年,中國石油(00857.HK)、中國石化(00386.HK)等內地巨無霸企業陸續赴港掛牌上市,內地概念股開始成為支撐香港股市的主要力量。1996年下半年至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期間,紅籌股的漲勢近200%,大舉超過恒生指數同時間40%的漲幅。
截至今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H股共247只,紅籌股158只,合計405只,兩者市值分別占比20.87%和18.93%,合并占比為39.8%,累計市值達11.36萬億港元。而在1993年剛引入H股之時,H股在港交所主板的市值占比僅為0.61%。
港股也成為了中資股趨之若鶩的淘金地。據第一財經梳理,中資股在1997年IPO募資總額達714.32億港元,同年的中資股上市后募集總額為426.37億港元。隨后的20年里,中資股分別在2000年、2005年至2007年以及2015年等前后出現過IPO募資額的爆發式增長。
1997年至2017年,包括H股和紅籌股在內的中資股IPO募集資金約1.92萬億港元,而這些中資股上市后募集資金達2.2萬億港元。這意味著,20年間中資股在港股合計募集資金總量達4.12萬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