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有著數次直面危機的經歷,有相對穩定的風格和上市環境,港股市場依然面臨著新時期的諸多挑戰。而其中,能否在科技大浪潮中成為新經濟、創業型企業的上市首選地,這是香港股市要直面的另一次重要考驗。
近十年來,赴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多是金融、地產、通信、商業連鎖和保健品等行業,港股市場上鮮見互聯網企業或者創業公司。從港股市值“TOP20”也不難看出上述趨勢。目前穩居港股總市值第一的騰訊控股,早在2004年就在港股上市。直到2016年,騰訊控股登頂港股總市值榜首,更在當年創下“亞洲市值最高”的紀錄。但除了騰訊之外,再無其他互聯網企業能與排名靠前的大型金融企業抗衡,科技創業型企業市值在港股市場的占比也非常單薄。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港股主板市場的行業市值占比最高的仍為金融業,占市場總市值的29%;地產建筑業緊隨其后,市值占比達到15%。資訊科技業的市值占比位列第三,但比例僅有12%。而其中,騰訊一家公司的市值貢獻就超八成。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互聯網巨頭、創業公司新貴、互聯網金融公司等赴美上市的熱潮不斷。除阿里巴巴之外,陌陌、宜人貸等也均登陸美股。此外,伴隨A股IPO的開閘和全面提速,加之A股市場的估值優勢,在A股獨立IPO以及私有化回歸也一度成為風潮。盡管中概股回歸此后被叫停,但以分拆等形式的曲線方案也較為盛行。
針對港股、美股與A股的競爭格局和上市環境,某券商分管投行業務的高管表示,美股對企業戰略的考驗很高,上市需要先找到對標的美國公司,因此一般會接受垂直領域的龍頭公司。“美股認‘故事’和‘概念’,這也是很多公司去美國上市都要說‘我是某國的Facebook’的原因。細分行業里的頭部資源才會考慮去美股,第三名在美股市場可能都難被認同,而上市后還容易遭遇做空,所以去美股上市并不容易。”
在頭部資產之外,更多的中間資產會面對A股和港股的兩條路。從市場機制上來看,A股與港股市場各有千秋。該高管介紹稱,從效率上來看,港股現在上市發行周期在6至9個月;A股之前IPO審核時間有明顯提速,仍會較港股慢一點,但相對港股具有一定的估值優勢。因此,如果企業當前尚不能滿足A股上市條件,并且更強調效率和上市的確定性,目前更適合去港股;如果已經符合A股上市條件,并且更看重和在意公司估值,可能更適合去A股上市。
然而,就在去年,憑借美圖的上市和大漲,港股市場重回市場關注之中。
2016年底,美圖登陸港股,香港公開發售時就獲得2.39倍認購,全球發售募得47億港元的凈額,成為港交所近十年來規模最大的科技企業IPO。今年3月,美圖股價一路上漲,逼近千億港元市值。一時間,赴港上市再被內地企業熱議。有投行人士就透露,今年上半年就有企業客戶咨詢赴港上市的事宜。
但更多的市場觀點仍保持謹慎。就在美圖市值創新高之后,其股價開始一路下行。而就在本月15日,美圖迎來上市后的股東解禁日,開盤后就跌破了發行價。截至目前,美圖的總市值從近千億港元縮水至不足400億港元。
在上述券商人士看來,美圖事例所帶給內地企業的啟示,是時點的把握。在企業發展較快的階段先上市,在發行階段自己尋找基石投資者,這樣有利于一定程度上掌握住一級市場定價權。更重要的是,正值滬深港通三地市場互聯互通的啟動和運行,很多南下資金涌入港股,對于內地企業的認可度較高。這類資金在香港市場也被稱為“北水”,其在港股市場的話語權正逐步提升。
一級市場的定價權企穩、二級市場的話語權提升,這或許是港股市場未來最重要的背景之一。有市場人士還指出,未來有可能看到香港市場會迎來一大批好企業的上市。但同時,仍要警惕香港依然是個非常自由的市場。在交易制度上,沒有漲停板的設置,一天內的漲跌幅度可能驚人。從投資者結構上來看,香港市場是非常靈活、市場化,與全球市場高度接軌的市場,長線資金和對沖基金等盤踞,做空事件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