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信達在金融領域已經有了較快的擴張,但它的野心還不止于此。一位熟悉四大資管公司的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在四家公司中,中國信達涉獵的其他領域較多,其中就包括房地產業務。
中國信達也在2016年年報中介紹,集團旗下的信達投資及其部分子公司是集團主要的房地產投資和開發平臺,“其中,信達地產主要從事房地產開發業務,是本集團的房地產開發業務平臺。2015年和2016年,房地產開發業務分別實現房地產銷售收入人民幣75.6億元和人民幣109.2億元”。
這個信達地產在過去兩年中因幾次大動作在業界揚名。從2015年開始,信達地產攜天量資金高調入局一二線城市土地市場,以高溢價率地價橫掃其他房企,將多塊“地王”收入囊中。從分布城市來看,這六塊“地王”均位于一二線城市,包括合肥濱湖、上海新江灣城、深圳坪山、杭州南星、杭州濱江和上海寶山,均為該時期房地產市場上漲較快的熱門城市。
信達地產出手十分闊綽,以拿下上海寶山某塊地的價格為例,溢價率高達驚人的303%,背后的支持者則指向母公司中國信達。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在業內,信達地產“公開炒地”已經出了名。信達地產借助母公司的品牌和資源,通過參與設立基金進行股、債權投資或吸引合作對象,其中不少基金的優先級認購人都是中國信達。
在中國信達的年報中也提及,截至2016年12月31日,信達集團已合計發起設立137只由本集團的子公司擔任普通合伙人(或管理人)并管理第三方資金的私募基金。“搞來搞去其實都在一條產業鏈上,幕后終極布控者就是中國信達。子公司間也相互炒作,有配合的空間,使得流入樓市的資金被加出杠桿。”上述知情人士說道。
中國信達相關負責人對此表示,除了年報中的信息外,沒有補充回應。
“拋棄”拖后腿子公司
毫無疑問的是,中國信達已經依靠處置不良資產成為了金融巨無霸。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該集團合并總資產達人民幣1.17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64.5%;全年實現歸屬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人民幣155.1億元,同比增長10.6%。
中國信達總裁助理陳延慶在業績發布會上介紹,2016年中國不良資產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但在全年公開市場推出的超過5000億元的不良資產中,中國信達的市場份額占比達到了44%。
在中國信達的業務中,不良資產經營仍是核心,去年為公司貢獻了63.2%的稅前凈利潤,其他的主要業務還包括投資及資產管理業務和金融服務業務。不過2016年,中國信達不良資產產生的收入同比下降了1.1%,其中應收款項類不良債權資產收入同比減少17.7%至2016年的155.39億元。
對于收入的下降,中國信達表示,主要是由于受宏觀經濟周期及公司主動調整應收款項類不良資產債權資產業務結構和風險偏好等因素的影響,月均年化收益率由2015年的11.7%下降至2016年的9.9%。此外,去年該類資產的投放相對集中于下半年,全年月均生息資產余額較上年有所降低。
投資與資產管理業務在2016年表現則相對突出,該板塊的稅前利潤占公司稅前利潤總額的比例同比上升8.4個百分點至27.6%,其中自有資金投資收益達122.6億元,同比增長65.9%;年末私募基金募集規模達2673億元,同比增長58.5%。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信達在不斷調整資產結構的過程中,也拋棄了一些“拖后腿”的子公司。
在業績發布會上,中國信達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公司完成了南商銀行的交割和整合,實現了西安銀行股權的成功轉讓,順利退出信達財險控股權(轉讓41%股權)。今年中國信達還大手筆加碼幸福人壽。
北京商報記者在中國信達2016年年報中看到,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公司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中,最大組成部分的基金金額大漲了111.7%,兩大原因之一,便是幸福人壽持有的公募基金金額增加;可供出售的債券更是大漲了430.5%,主要就是南商銀行持有的債券。
西安銀行和信達財險則不然。資料顯示,中國信達在2014年年中就掛牌轉讓了西安銀行的全部股份。西安銀行的財報顯示,該行從2013年起不良資產規模和不良率連年攀升,去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還出現大幅下滑。信達財險則是去年末被中國信達轉出41%股權的,該公司2010-2012年虧損持續擴大,2013-2015年扭轉局面,卻在2016年再次陷入虧損。
中國信達在股權轉讓一事上稱,轉讓信達財險是為優化整合子公司平臺資源,也為加快信達財險業務轉型,引進有實力的戰略投資人,充分發揮信達財險股東資源優勢。不過,在金樂函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分析師廖鶴凱看來,企業剝離一些子公司,可能就是因為子公司業務離主業相差太遠,或者資產縮水,不怎么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