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被銀監會甩出13張罰單,這個在平日中都格外引人注目的事情,更因為撞在銀監會“大刀闊斧”嚴查金融機構亂象的時點上,而被推到風口浪尖。被罰的,是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信達”)。四大資管公司早前就因在收購不良資產時壟斷價格被質疑,中國信達更被指過多地涉獵投資領域。另一方面,作為核心業務的不良資產經營,卻在去年出現了收入滑坡。隨著地方性資產管理公司等市場主體的加入,中國信達等傳統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也將面臨挑戰。

13張罰單
4月10日,銀監會公布了25項行政處罰信息,其中13項都是對中國信達及其分公司、個人的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違規事由包括違規收購個人貸款、收購金融機構非不良資產、收購不良資產未按規定通知債務人、為同業投資行為違規提供隱性擔保、分公司存在管理不盡職導致風險發生、收購虛構債權等,總計罰款380萬元。
對此,中國信達相關負責人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這些罰單都是2015年銀監會檢查時開出的,因為信息披露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所以近期才公開,且公司在2016年已經提出了相應整改措施。
但罰單仍透視出信達在近年來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公開資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末,為處理四家國有銀行壞賬,四大資管公司應運而生。按照最初規劃,四大資管公司在完成使命后就可以退出歷史舞臺了,但命運的軌跡發生了變化,四家公司從2007年開始相繼啟動了商業化運作。據中國信達官網介紹,集團在2010年6月完成股改,2012年4月引進戰略投資者,2013年12月登陸港交所。這也被一些業內人士稱為“中國式金融奇跡”。
股改后的這些年,在保持不良資產經營作為核心板塊的同時,中國信達的“盤子”也越做越大。據該集團上月末披露的2016年年報顯示,中國信達在內地和香港已擁有9家從事資產管理和金融服務業務的平臺子公司,包括南洋商業銀行有限公司、信達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金谷國際信托有限責任公司、信達金融租賃有限公司、幸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信達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信達投資有限公司、中國信達(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和中潤經濟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信達幾乎要實現金融牌照“大滿貫”,轉變成為綜合性的資產管理公司,不過這也意味著風險的增加以及要面臨的來自管理、人員等各方面的挑戰。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劉澄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收購這么多金融機構,應該說對管理層和公司經營發展戰略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戰,管理層要對各個領域進行熟悉,能不能適應還要看公司轉變機制的過程。
“從業務層面來看,很多資管公司都不滿足于只做銀行資產,也是擴大到信托、證券、期貨等領域,且由原來的政策性收購,慢慢變成一種商業性往來。這對公司管理層的經驗、人員安排、業務風控等也都是考驗。”劉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