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Esprit轉型無望,職業經理人當道,那么如何保住短期利潤就是職業經理人的頭號任務。短期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關店。當然關店也不是一個輕松的做法,會面臨很多問題,其中如何處理存貨就是一個重要問題。從下圖可以看到,Esprit的存貨周轉天數在危機之后,一年比一年高,說明了商品積壓越來越嚴重。
商品積壓嚴重怎么辦,那就只有打折銷售,所以在2008年之后,Esprit的很多服裝開始走向特賣場,一來就是個對折3折的,而且常年都在打折。一般服裝企業打折都是為了處理季度尾貨,而Esprit的打折是為了處理整個公司積壓的庫存,所以打折也就變成了持續性商業行為,這也是毀滅Esprit品牌價值的直接殺手。所以慢慢的,在消費者的心中,Esprit就變成了不斷打折的便宜貨。而品牌價值的毀滅和永不停止的打折,就導致了新款沒人買,這樣就變成了一個不斷的負向循環。
六、總結
縱觀Esprit的成長、輝煌、墮落,我們可以做出如此的總結:在服裝行業,傳統批發模式是個輕資產模式,是個可以快速擴大復制的模式,在短期可以爆發出巨大威力,但是這個模式的問題就在于產品周期過長,對產品生產效率沒有把控能力。也正是因為對很多中間環節沒有把控能力,這樣的商業模式是沒有持久生命力的,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沖擊。如絕味鴨脖與周黑鴨,也如順風與四通一達,或許也正像很多人說的那樣,重資產有時候就是護城河。
但也如同戴爾逆襲惠普,小米逆襲三星蘋果等等,我們不能簡單評價孰優孰劣,更多的只是誰更符合產業的特點和發展的需要。
另外,什么樣的股東結構,什么樣的董事會更適合公司長期的發展,這也是一個很難有定論的議題,世界上不乏股權分散,但是獲得巨大成功的公司。說一百道一萬,不管商業模式還是公司治理,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