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信達經營不良資產業務產生的收入出現下降這一問題,分析人士認為,這與當前的市場情況有關。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就曾指出,由于四大資管公司長期處于壟斷地位,因此也掌握著定價的權力。比如一筆壞賬可以賣40元,但對方只以20元來回收,造成了銀行只能賤賣不良資產。
廖鶴凱進一步介紹,因為不良資產屬于非標準化資產,不是實際操作人,不知道處置的難度在哪兒,所以只要賣出方自身處理不了,資管公司說處置難度大,就可以用低折扣收,可以說3折也可以說4折,這其中的操作空間就很大了。加上一些國企一旦出現“爛尾”,總會想辦法把賬平了,因此資管公司可做的生意很多。
不過,隨著近年來地方資管公司不斷擴容,不良貸款處置這門生意的盈利空間會變得更加合理。廖鶴凱表示,市場化之后信息更為透明,雖然這種情況還會存在,但定價會相對合理些。
據了解,目前獲得批復的地方性資產管理公司已有60多家,其中33家開業運作,并且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市場份額上來看,都呈不斷上升的趨勢。除了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的涌現,還有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也都紛紛進入到資產管理市場。
對于中國信達等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來說,不良資產市場參與者逐漸增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尤其是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在各地已有一定的業務份額。業內人士表示,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多為地方國資設立,具有地域優勢,先天與當地政府和金融機構關系密切,本土化是其顯著的優勢。
此外,近年來銀行業不良資產快速增加的同時,銀行的處置方式也不斷創新。債轉股啟動后,中行、農行、工行、建行等也紛紛宣布即將設立資產管理公司。加上銀行經過近十年的快速發展,實力都大大增強,本身對不良的處置和消化能力也在加強,實質性對外轉讓的不良資產占比并不高。因此,未來資產管理公司也將面臨轉型挑戰。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副主任呂隨啟認為,有資格從事資管業務的機構更多了,資管業務的市場化程度也提高了,競爭加劇是個必然趨勢。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由于市場發展的程度不一樣,市場的微觀結構、集中度、競爭性等也都有所不同,就資產管理市場來講的話,本身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間就有競爭,如果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加入進來,競爭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但目前來看影響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