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陽峰:巴菲特的理財習慣:專注熟悉的少數標的長期投資
巴菲特為何能賺到這么多的錢?
答案很簡單,用巴菲特自己的話來說,“是習慣的力量。”
當然,股神的習慣也確實跟一般人不一樣。
比如巴菲特的第一個習慣就是: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這跟現在婦孺皆知的“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背道而馳。
把雞蛋分開放的原因很簡單,即使某種資產發生較大風險,也不會全軍覆沒。對于99.99%的人來說,也確實應該這樣。
但巴菲特之所以能賺到錢,就是因為他只重倉少量股票,然后堅定持有。
其實兩種做法都沒有錯。理財也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
值得反思的是,股神都覺得自己精力有限,應該專注于少數投資標的,而很多普通投資者卻經常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在各種投資領域里“漂流”。
實際上,在時間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你決策的次數越多,成功率也就越低。
巴菲特的第二個習慣是:不熟的生意不做。
巴菲特不熟的股票,即便市場捧得再高,他也不碰。
2000年初,網絡股泡沫興起,巴菲特卻堅決不買。外界都說,股神已經落伍了,現在回頭一看,被泡沫毀滅的是那批瘋狂的投機者,而股神依舊是最后的贏家。
所以,在做任何一項投資前都要仔細調研,自己沒有了解透,就不要倉促決策。
高收益一定伴隨著高風險。在自己沒有十足的把握之前,買點穩妥的理財產品,絕對比盲目投資更安全。
巴菲特的第三個習慣是:長期投資。
巴菲特曾說:“短期股市的預測是毒藥,應該把它擺在最安全的地方,遠離兒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資人。”
所以,巴菲特看中的股票,平均持有時間都會超過8年。
而中國股民最喜歡的,就是追漲殺跌、快進快出。結果錢沒賺到,反倒給券商貢獻了不少手續費。
不過,長期投資的前提,是你對你投資的標的足夠了解,且有穩定的現金流支撐日常生活。
大多數情況下,很多表面穩健的投資者,不是敗給了自己的投資定力,而是被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打亂了節奏。
本文章作者:宋陽峰
投資看似與金錢最接近,但恰恰相反,金融領域賺錢并不是最終的目的,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在追求自重感,當金融領域的成就達到一個高度,錢只是附屬品而已。一個人賺錢是快樂的,而一群人賺錢是有成就感的!我是宋陽峰,注定會與你風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