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財經最新文章,中國經濟的又一個大利好來了。
開放無止境,改革無窮期。2018年,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40周年,跟中國改革開放同步。距離上一輪低谷的2012年,已經過去了6年,距一上次日本首相文化,過去了7年。中日關系回暖,對雙方都是好消息,并且,有實實在在的利益。
第一,中日兩個經濟大國唇齒相依,貿易額一直維持在高位。
2017年,雙邊貿易總額3029.9億美元,同比增長10.9%,時隔兩年,重上三千億美元大關。日企對華投資增加,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日本對華投資額同比上升5.1%,結束了2013年以來的負增長趨勢,32億美元的投資額,是2015年以來最高的一年。目前,中國是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日本是中國第二大。
根據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發布的《日本經濟藍皮書》,以日元計,2017年,日本對外貨物貿易總規模為153.6萬億日元(進口75.3萬億日元,出口78.3萬億日元),其中,中日之間貨物貿易規模占比21.7%。日本從亞洲地區進口貨物36.99萬億日元,其中從中國進口18.4萬億日元,占比一半左右。迄今為止,中國作為日本最大貨物貿易伙伴國已經持續11年之久,與第二大貿易伙伴國的差距不斷加大。2007年,美日貨物貿易規模25.2萬億日元,中日貨物貿易規模27.9萬億日元,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日本最大貿易伙伴國。到2017年,兩者差額10.1萬億日元。
日本對中美兩國的貨物出口占日本貨物出口總量的38.3%。2017年,日本對華貨物出口規模創歷史最高,達到14.89萬億日元,比2005年增長了6萬億日元,增幅近69%。中國是日本的第二大貨物出口目的國,僅次于美國,兩者差距縮小到0.2萬億日元。2009年,中國曾經是日本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國,連續保持了四年,現在中日貿易回到高峰,不是不可能。日本企業有意增加在華投資,這對大連等北方城市尤其有利。2015年,日本成為首個對華投資額累計突破1000億美元的國家,穩居第一大外資來源國。
第二,中日產業鏈互補,日本企業在中國有巨大市場。2017年,在華的日本企業中,盈利的企業環比上漲5.9%,到70.3%。在華日企有48.3%的企業表示將在未來兩年中擴大投資,僅僅一兩年前,2015和2016年,持有這一態度的日資企業分別為38.1%和40.1%。產業鏈落差,龐大的市場對日本企業有磁石般的吸引力。
舉個例子。據江必旺先生的文章,他回國創業,做液晶顯示用“間隔物微球”材料遇到基礎材料質量導致產業化過程拖延的問題,液晶顯示屏由“間隔物微球”“混跡”于液晶之中、“立身”于玻璃面板間,主要發揮“骨架”作用,可以精準控制玻璃面板的厚度,好比是人體骨骼中的鈣,沒有它,液晶面板就“站”不起來。雖然液晶“間隔物微球”只是由普通的聚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材料組成,但用于液晶顯示的聚合物對微球質量和性能要求極高,必須具有高度的粒徑精確性、極窄的粒徑分布、優異的機械強度、光滑的表面性能、極高的潔凈度和極低的金屬雜質等性能,制備技術壁壘極高,長期以來,全球只有日本兩家公司可以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