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去年“9.30”起,京津等地推出“樓市新政”,由此拉開了此輪樓市調控的大幕。國家統計局也隨即于去年10月上旬,開始單獨列表發布15個城市的房價統計數據。經過11個月的運轉,表上數據第一次呈現出所有城市“環比不漲”的景象。但是,這究竟是一種大勢的拐點,還是有一定的偶然性成分,或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而筆者認為,盡管這種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證各地調控措施發揮了一定效應,但還不是一個發生根本性趨勢逆轉的標志性事件。
其一,在任何地區銷售的任何商品,價格都不可能月月環比上漲。那樣,價格就真的漲到天上去了。商品住宅自然也不例外。在價格上行、下行、穩定等不同時期,月度間環比或漲、或降、或停也都實屬正常,都是常態中的一種。
其二,15個城市“環比不漲”的幅度均非常小。其中北京、上海、廈門等三市,與上月相比均為持平;而其他城市降幅均不到一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各個城市價格回落的基礎還很不穩固。
其三,房地產市場在各個月度之間受市場和政策因素影響,出現短期起伏是很難控制的。若干高價樓盤的入市,都可能帶來月度環比的回升。即使如北京市確定了“2017年環比不漲”的目標,但新建商品住宅環比價格在3月、4月還是出現過回升,二手住宅價格在3月份也有過明顯回升。
其四,15個城市僅代表一線和部分熱點二線城市,尚不能窮盡所有大中城市。而數據顯示,一些二三線、乃至三四線城市,房價的上漲也都持續了較長時間。雖然8月份很多城市漲幅回落,但一些城市房價同比漲幅仍在10%以上,個別城市二手住宅價格同比漲幅超過20%。
盡管15城市新建商品住宅8月份“環比不漲”還未必是一個標志性事件,且未必能成為趨勢變化的根本性拐點,但長期堅持貫徹“房子是給人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不動搖,遏制房價上漲勢頭,使房價向符合價值的方向合理回歸,就是一個大概率事件、乃至是必然事件。
縱觀中國房地產市場起伏跌宕的歷程,之所以多次造成價格瘋漲、與價值嚴重背離,就在于背離了房子的居住屬性。地方政府長期過度依賴土地財政,投資者將投資投機性購房作為生財之路,使許多普通民眾或望房興嘆,或一家三代傾其所有還背上巨額房貸,同時還加大了樓市泡沫和潛在金融風險。而只要堅持住房的居住屬性,遏制投資投機性購房,調控就可以奏效,市場就可以企穩。(原標題:15城市“環比不漲”,現在不是買房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