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對比《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此次抽測優秀率僅2.6%,不及格率達16.2%,重度近視率為49.8%。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學生運動會記錄‘沉睡’40年無人破”、“高中班里引體向上少有人達標”、“體育課長跑改短跑”類的新聞不時見諸報道。在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孩子們的體質卻集體下滑,引發了“好日子養出弱孩子”的悖論和擔憂。
業內人士從宏觀上分析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競技體育相互之間缺乏支撐和內在聯系,“三張皮”沒有縫成“一件襖”,導致學校體育缺少社會體育的課外支持,競技體育在組織孩子們普及鍛煉方面仍有提升余地。
這么說或許有些抽象,不易理解,但實際上,每個人都能從一些現象和細節上獲得更具體可感的印象:很多家長舍得花巨資為孩子報各式各樣的輔導班、興趣班,卻不愿意讓孩子踢場球;一些學校為了便于管理,下課也不讓學生進行戶外活動。怕孩子磕著碰著是這些家長和學校的老師們常用的理由,盡管他們的孩提時都是在“瘋跑”、“瘋玩”中度過的。對于一些面臨中考、高考的畢業班學生來說,體育是無關緊要的“副課”,其正常的教學活動也往往被“正課”侵占。
主觀觀念上的漠視,加之物質條件的提高帶來的飲食不科學、營養過剩,升學競爭激烈等原因,共同催生了“弱孩子”的出現。可以說,“弱孩子”是一種物質富裕后產生的“文明病”。而如果將這種現狀放置到漫長的人類發展進程中看,就不難發現,“弱孩子”是逆歷史和逆人類進化的存在。
今天,西方的教育體系里,從宏觀的制度設計到微觀的每一個家庭,依然很舍得為孩子的體育興趣投入。在我國,雖然印象里傳統教育觀似乎重視精神文明而輕視體魄鍛煉,“文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是世人對于讀書人的刻板印象。然而,最初的儒家傳統是支持和鼓勵體育鍛煉的。孔子的“六藝”中就有著“射”“御”兩項,可見孔子對射箭和駕駛馬車兩項技能的重視。實際上,孔子本人就是個勇武有力、身強體健者。司馬遷在《史記》里專門開辟了《游俠列傳》,可見大史學家推崇的也是身懷過人絕技與俠義精神之士,而非“精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即便是詩仙李白,日常也是佩劍的,據說,李白武藝還很不錯。儒家教育怎么逐漸失去了勇武的一面,這是學者們的問題,但我們應該認識到:古今中外的有識之士都將體育教育視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此看來,“好日子養出弱孩子”的根子應該從現代人的“不良習性”中去找了。不管問題為何,誰都明白的常識是,任由孩子的身體弱下去是不行的。因為身體與精神是相輔相成的,身體孱弱的人,精神往往也強大不到哪里去。更別說肥胖病、老年病年輕化和越來越多見的年輕人“過勞死”等等,都在警醒社會:身體嬌弱的孩子無法適應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呼聲不僅沒有過時,反而在當下更具警醒作用。(原標題:日子好了,孩子的體質也不能“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