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購物平臺、網站都推出了用戶“用后感”筆記分享功能,有不少用戶在購買前會翻翻他人寫的筆記決定是否“拔草”,有些產品也因為這些筆記從小眾產品變成了“網紅”。
沒有使用過產品,卻按照商家的要求,寫出了所謂的“用后感”,顯然是在弄虛作假,是赤裸裸的軟文推廣。
電商發展至今已有多年,歷經數次迭代升級,如今已進入社交電商時代。電商銷售模式從“百貨商場”“專賣店”演進為“買手店”,具有“移動+社交”特性,主要服務于對某種定位的商品有興趣的消費者,用各種方式進行個性化的推薦與發現。比如微博、微信、朋友圈、小紅書等社交平臺、購物網站上,都有很多職業買手、網絡大V進行商品推薦,他們擁有大量忠誠粉絲,容易形成市場推動效應。
代寫“測評軟文”一篇僅為20元到80元,一般要求圖文結合,300字以上,從價碼來看實在是太低了。可偏偏有諸多寫手甘愿折腰,撰寫虛假體驗掙這點散碎銀子,實在是令人感到費解。如果商品出現問題,引發消費者的質疑和批評,甚至會因此觸犯法律。將自己的聲譽押注在上面,真的值嗎?
“用后感”“測評筆記”都是以用戶的角度出發,描述自己使用商品的體驗感受,由于其是收費寫作,又在社交平臺、購物網站上發布,起到推廣宣傳商品、誘導銷售的效果,實際上就屬于廣告代言性質。而廣告法規定,廣告代言人在廣告中對商品服務做推薦證明,應當依據事實,符合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并不得為其未使用過的商品或者未接受過的服務做推薦證明。(原標題:“用后感”寫手:社交電商時代的“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