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國家的貨幣匯率,都不可能維持靜態不變,也不會只跌不漲或只漲不跌。人民幣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人民幣市場化和國際化依然在路上。人民幣作為納入SDR貨幣籃子里的新興準全球貨幣,其中間價形成機制還在繼續完善之中,人民幣匯率必須經受市場的風浪,包括面對國際空頭對人民幣的覬覦。
猶記2015年股市大動蕩,尤其是當年的“8·11匯改”,讓國際空頭瞅準了阻擊人民幣的機會。雖然人民幣匯率出現了短期震蕩,但是經過央行放話、外儲托底以及一攬子系統性的治理舉措,人民幣匯率到2016年年底維持了基本穩定。盡管如此,市場上還是有人對人民幣匯率缺乏信心,認為人民幣不僅會跌破鐵底(1美元兌6.7元人民幣,一說6.8),而且會跌跌不休。但是,現在的人民幣“漲姿勢”給了市場篤定的答案,那就是這一周期做空人民幣的機構和個人都會得不償失。
人民幣漲姿勢,是多種原因所致。首先是中國宏觀經濟的基本面保持穩增長態勢,而且供給側改革的成效明顯。在主要經濟體中,中國經濟增長依然表現搶眼。而且,供給側改革的成果,也為新經濟周期的中國經濟增長打下了更好的基礎。因而,年內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內的很多國際機構紛紛調升今年和來年的經濟增長率。
包括中國在內的金磚國家正在成為世界經濟主引擎——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超過50%,中國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為30%左右。金磚國家進入“金磚+”時代,為新經濟周期提供更好的發展樣本。中國不僅是金磚國家最大的經濟體,也是現在全球化的引領者,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也在加速。宏觀向好的中國經濟基本面和全球市場對中國和人民幣的信心,是人民幣維持漲姿勢的主動力。
中國金融市場改革和資本市場開放的力度在加大。中國堅持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全球化對接,尤其是后者——通過滬深兩地和香港市場的互聯互通,以及A股入摩等,讓中國資本市場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活躍的那部分,在市場挑戰中完善監管,同時使中國資本市場擁有全球資源市場這個“活水源泉”。同時,監管機構也加大了對資本外流的監管力度,讓外匯流動變得健康穩定和風險可控。
人民幣匯率采用一籃子貨幣,不再緊盯美元。雖然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進一步加劇,但是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更為科學,而且也避免受到美國貨幣政策的影響。特朗普時代的美國內政外交陷入困境,尤其是減稅計劃和醫保計劃受阻,復蘇趨勢明顯的美國在貨幣政策上維持著相對謹慎的加息政策。盡管9月份將啟動縮表進程,但是由于美聯儲提前釋放出相關信息,市場風險已經消化。今年5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在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增加了人民幣預期管理的工具。
特朗普政府的困境,抑制了美元匯率的上升趨勢。在趨勢引導預期的形勢下,人民幣匯率還有補漲空間,因而,做空人民幣想法不切實際。
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是中國主動市場化和國際化的結果,而且中國有足夠的外匯儲備確保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國際空頭如果看不清情勢,去打人民幣匯率的主意,必然會輸得很難看。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定會一直維持漲姿勢。(原標題:人民幣匯率“漲姿勢”符合市場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