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看起來前途一片光明,那么服務業又如何呢?數據顯示,與制造業的大量順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服務貿易是軟肋。商務部綜合司主持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7年春季)》顯示,在2016年年度,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53484億元人民幣,其中服務出口18194億元,增長2.3%;服務進口35291億元,增長21.5%。換句話說,服務貿易不僅是逆差,而且逆差的規模比2015年還有所擴大。
為什么服務貿易會有逆差?很大的可能是服務貿易是和品牌聯系在一起,它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積累,同時還有聲譽的積累。中國的服務業盡管這幾年有了快速發展,但是和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是很明顯,而且這種差距還是全方位的。
在很大程度上,中國服務業的出海是被動跟隨的結果,因為它的客戶在國外,因此必須在國外建立網絡,最典型的就是像中國銀聯,海量的中國客戶到國外旅游、購物,因此它也在各國設立自己的網點。
如果中國的服務業都是遵循著跟隨客戶走出去,而不是主動出擊在當地發現自己的新客戶,那么就不可能大有作為。
可喜的是,由于互聯網的存在,使得中國服務貿易可能彎道超車,不再步傳統服務貿易的后塵。以共享經濟為例,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共享經濟的大國,有些企業已經不滿足于在國內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而是把視角探向海外。
為什么有的中國互聯網企業能夠在成立只有5年的時間里迅速國際化,走出了一條與傳統服務貿易不同的道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為互聯網經濟顛覆了傳統。如果說一般的服務業的成長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獲得相應的技能并樹立品牌,但是互聯網時代的服務提供方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積累以往通過幾年甚至數十年積累所獲得的技能。就像出行領域,此前甚少有出租車行業跨城市經營,更不要說跨越國境。
很多中國互聯網企業并不是通過樹立新品牌直接和競爭對手短兵相接,而是通過股權投資和技術支持的方式。這樣的好處有兩個方面,一是減少了當地消費者的品牌甄別成本。二是減少了合規成本。比如,在出行領域存在著復雜的監管環境,通過當地合作伙伴可以大幅降低相關支出。(原標題:中國服務業如何進入其他金磚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