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今年華南師范大學一共迎來了9000多名新生,該校也首次通過網絡直播形式,在新生到校前開展入學指導。除此之外,廣州醫科大學也迎來本科生1943人,該校亦采用“微報到”方式,掃描二維碼“一鍵”報到,一分鐘解決報到問題。
事實上,早在10多年前,我國高校就隨互聯網的發展,而提出無紙化辦公,這其實就包括對新生注冊、報到,無需采取傳統的排隊、注冊方式,但直到這一兩年來“互聯網+”概念興起,高校才采取“互聯網+”迎新模式,這相對于傳統的迎新方式是一種進步,但某種程度上也折射高校理念的滯后,并沒有“引領”技術發展,而是變為跟上社會潮流。
多年前,國外高校就已經實現了利用網絡申請大學、獲得offer(錄取通知書)、確認注冊、繳費、選宿舍、選課、評定獎學金等。一名申請國外大學的學生,可以在網上完成全部申請程序,然后,利用申請賬號,可以了解申請進展,獲得錄取通知書,如果最終選擇去這所學校,就直接在網上確認,之后學校會在網上通知選宿舍、選大學的課程,發布各種通知,也就是說,在去大學上學之前,費用繳好、宿舍選好、課程選好,直接去學校辦理入住、上課就可以了。
就是實行“互聯網+”迎新模式,我國大學現在沒有一所是讓學生在網上下載錄取通知書的,都是通過郵局快遞,而按照互聯網技術,這完全可以實現網上下載,考生在教育考試院網站上查到自己被哪所大學錄取,此處就可以附上錄取通知書的鏈接,學生可打印下載。同時在錄取通知書上給學生可以使用三年到五年的(以學制確定)賬號,告訴學生按賬號在學校官方網站登錄,進入校園學生系統頁面后,完成一系列的新生報到手續,以及今后學生在學校求學的課程選擇、了解成績、學分、GPA、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都在校園網上完成。
我國大學之所以還沒能做到像國外有的大學那樣無紙化完成報到注冊、選宿舍、選課等事項,是因為:一方面,大學雖有無紙化辦公的理念,但并沒有真正實現,很多學校的校園網建設還比較落后,還是實行傳統的管理;另一方面,學校還受傳統利益羈絆,比如收學費,有的大學就指定學生必須使用哪一家銀行的銀行卡,甚至幫學生辦好銀行卡,夾在錄取通知書中郵寄。這顯然侵犯學生的合法權利,但卻有不少學生認為這是學校為方便學生。從指定銀行角度,學生當然覺得既然指定,還不如辦好,但在互聯網金融已經十分發達的今天,學校收費根本不必指定銀行,就如學生在淘寶上購買產品,支付時要限定是哪家銀行卡嗎?
更重要的是,有的大學服務學生意識還較薄弱,拿宿舍分配來說,已經有少數大學意識到應該給學生選擇宿舍的權利,因此,在報到前,就讓學生在網上選宿舍(或者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意愿),可更多的學校,卻還是實行傳統的分宿舍辦法,學生報到后拿鑰匙入住。至于選課,這要求大學必須實行真正的學分制,有充分的課程供學生選擇,如果大學某一專業一年級的課完全一樣,都是規定必須學習的必修課,那就用不著學生選了。
當然,我國有的大學已在利用大數據幫困上領先一步,就是根據學生校園卡消費記錄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給予人文幫困,這啟示大學在“互聯網+”時代,學校的管理、服務有更大的創新空間,不僅僅是把線下服務搬上互聯網。(原標題:大學“互聯網+”迎新模式是一個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