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的模式從微信到微眾銀行,市場潛力幾乎看不到頂部。馬云的平臺從支付寶到螞蟻金服,市場潛力幾乎看不到邊界。“二馬奔騰”在中國市場縱橫捭闔,所向無敵。而就在阿里和騰訊連袂開發國際市場之際,網聯清算有限公司(下簡稱“網聯”)來了!8月2日,“網聯”設立的協議書見諸媒體:注冊資本20億元,其中央行旗下的7家金融機構出資合計占比37%,清算市場目前份額最高的支付寶和財付通各占9.61%。預計在明年中期,網聯將取代各大商業銀行及其他清算機構,成為中國清算市場上獨一無二的壟斷者。有市場人士驚呼,“阿里騰訊的金融帝國夢破碎了”。
事實并非如此。國有控股的“網聯”背后是央行,而央行代表國家信用。“網聯”獨大,“二馬奔騰”,儼然成為全球化市場上“獨一有二”的金融機構。比如在全球化市場中,即使支付寶、微信錢包的用戶毫不懷疑,所在國的金融監管機構或政府機構卻不能置若罔聞,一些政府官員還會冒出許多稀奇古怪的質疑,此時“網聯”挺身而出,讓“二馬奔騰”的國際化如虎添翼。
由此聯想到一個熱門的話題:混合所有制改革(簡稱“混改”)。正在進行的聯通公司“混改”引發諸多爭議,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參與者莫衷一是。和最新設立的“網聯”相比,聯通“混改”如舊城改造,“網聯”則如新區建設。和聯通公司的“混改”一樣,只要是國有資產的存量改革,推進的速度會比較慢。而在創新經濟中的國有資產增量改革,策劃和執行的效率都很高。
國有企業的“混改”步履維艱,一步三回頭。原因何在?無非是動了國企內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如此步履維艱,何不快刀斬亂麻,新老劃斷,將“混改”的主戰場放在國有資產的增量和創新市場,在諸多領域復制“獨一有二”的新模式,讓混合所有制的新機構為民營經濟的全球化插上翅膀,就像“二馬”與“網聯”的組合一樣。在我看來,“網聯”不是“馬圈”,而是以國家信用為背景的信用平臺。
中國經濟改革的本質就是一條“混改”之路,民營經濟開疆拓土,國有企業固守陣地,二者共同推動中國經濟的市場化改革。時至今日,民營經濟在中國市場中占據了逾半壁河山,國有企業的絕對份額并未減少,只是相對份額大幅度下降了。市場競爭的優勝劣汰并不在于企業的微觀產權結構,而在于國家宏觀所有制結構的變革。尤其是在產業創新的時代,企業不創新毋寧死,拒絕接受市場化“混改”的國有企業將在創新浪潮的沖擊下,先邊緣化,再被淘汰出局。從“二馬奔騰”到混合所有制的“網聯”平臺,這是一個“混改”的新模式,將在中國經濟國際化的進程中促進中國企業開疆拓土,走向全球。
其實,“網聯”的創新不僅不會扼殺“二馬奔騰”,還會掃除國有商業銀行形態各異的“清算”壁壘,為阿里和騰訊的國際用戶減少交易費用,降低清算風險,提高企業信用。(原標題:從“二馬奔騰”談“混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