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份以來的“去杠桿”,在時隔一年后,已經取得了某些意料中的效果。根據銀監會最新公布的數據,中國銀行(601988,股吧)業整體資產增速在7月底降至11.3%,盡管與上月相比似乎差距不大,但與去年年底15.8%的水平以及本輪17.5%的增速高點(出現在2016年2月)相比,其實銀行業的去杠桿已經有了明顯的效果。
當然,與銀行業資產增速同步下滑的,是M2增速,M2同比增速已經連續數月低于10%,這本身是一個經濟放緩的信號,但伴隨著名義GDP增速的迅速抬升,似乎我們很難將這一傳統指標與實體經濟的表現完全聯系起來。更加與時俱進的說法應該是,M2增速的快速下滑更加反映了去杠桿的效果。
與多數市場觀者預期一致,銀行業資產增速的快速下滑,主要的“受害者”是此前進行了較快擴張的中小型金融機構,從下面這張圖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大型商業銀行在本輪經濟周期性反彈中扮演了穩定器的角色,但其它類型金融機構的資產增速則出現了較為快速的下滑,其中城市商業銀行的資產增速從高點時的超過25%滑落至目前20%的水平,股份制商業銀行則將落至個位數,農村金融機構則出現了較為平緩的下滑。 很明顯,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定向的去杠桿。(原標題:去杠桿效果顯現:中小銀行開始“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