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專家指出,在配套政策驅動下,下半年,債轉股作為去杠桿的有效工具有望在微觀面加快落地,國企資產證券化,混改、去僵尸企業等方面改革也將全力推進,這將有助于降低中國經濟和金融的系統性風險。
據中國證券報26日消息,此前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把降低國企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國資委相關負責人此前指出,支持在“僵尸企業”處置中直接融資和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杠桿水平,目前正“一企一策”制定“僵尸企業”處置和特困子企業治理工作方案,并將抓緊出臺央企降杠桿控負債防風險指導意見。
“國企降杠桿已迫在眉睫,是現實當中不得不啃的硬骨頭。”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指出,國企杠桿率目前很高,尤其是鋼鐵、煤炭等行業,一些企業杠桿率顯示其已到了破產的境地,只能采取降杠桿的措施來解決。降低國企杠桿率涉及整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否成功,涉及是否會引發金融風險,涉及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降低國有企業杠桿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讓企業該破產就破產,實現市場出清。對于還有救的企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實施債轉股,應促使已簽約的債轉股盡快落地。
李曙光建議,國資委在債轉股方面應有頂層設計,在債轉股名單、具體標準、程序、分類、作價方法、資產評估、優先股等方面給予明確。同時,在實施過程中債權能不能作為出資,實施機構的法律定位及是否能夠順利退出等方面也應加以明確。“除了債轉股,國企資產證券化、重組、混改等都是國企降低杠桿率的重要手段,未來國企改革力度還將進一步加大。”李曙光表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指出,按財政部的統計口徑,到今年年底國企負債總額會接近100萬億元。國資委應果斷控制國有企業快速加杠桿的趨勢,更重要的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通過股權重組來推動債務重組,不但可以消除來自國有企業帶來的宏觀經濟脆弱性,中長期來說還可以提高我國宏觀經濟潛在增長水平。
廣發證券分析師廖凌認為,政策驅動下,債轉股作為去杠桿的有效工具有望在微觀面加快落地。在供給側改革與國企改革的雙重政策共振邏輯下,看好后續配套政策加速、利益厘清后帶來的投資機會。一是“債轉股+供給側改革”方面,煤炭、鋼鐵供給側改革的重心正逐步由“去產能”向“去杠桿”轉移,有望成為債轉股重點落地領域;二是“債轉股+國企混改”方面,員工持股尚處于試點階段,引入戰投、股權激勵等其他傳統混改方式推進較慢,而市場化債轉股有望開辟混改提供新的加速通道。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