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五年一次,規格之高無出其右,各路神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解讀更是鋪天蓋地,但在水皮看來最權威的恐怕莫過于《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人民日報》上發表的評論最高規格當然是社論,其次是本報評論員,再次是署名文章,并不是所有的言論都代表官方,比如一般投資者耳熟能詳的“4000點是牛市起點”之類的只是一般的言論,且發表在人民網,而人民網和《人民日報》又不是一回事。)
《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是如何評價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呢?從7月16日到7月18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連續3天都發表了本報評論員文章,第一篇題目是《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一論做好當前金融工作》,第二篇題目是《有效防范金融風險二論做好當前金融工作》,第三篇題目是《堅定深化金融改革三論做好當前金融工作》,三個關鍵詞,一是實體,二是風險,三是改革,可以講覆蓋了主要精神,敏感的專業人士更是在二論中發現了一個新概念,即“灰犀?!?,這是一個和“黑天鵝”相對應的概念。黑天鵝,大家知道指的是小概率的影響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則指的是大概率影響巨大的危機,前者突如其來,后者厚積薄發,所以,《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需要增強憂患意識,既防“黑天鵝”,又防“灰犀牛”。
灰犀牛是非洲草原上的龐然大物,目標巨大,看似體型笨重,反應遲緩,你能看到它在遠處卻不會在意,而一旦它狂奔而來你又可能猝不及防,這就是熟視無睹的風險或視而不見的危機。美國學者米歇爾·渥克2013年1月在達沃斯論壇上提出了這一個概念并且形成了一本專著《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
一只是房地產泡沫。中國城市的房價之高遠遠超越居民正常收入承擔的能力,而隨著2016年的再次加杠桿,一般居民家庭的按揭負擔率也由過去的28%左右上升到44%左右,盡管和美國的金融危機數值比較有一定的距離,但是風險是顯而易見的。
一只是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匯率有貶值的壓力,外因是美元走高,內因是貨幣超發。而匯率的走勢又和外匯儲備相關,中國外儲最高時接近4萬億美元,現在只有3萬億美元左右,流失速度超乎預期。如果考慮到中國每年有5000億美元左右的貿易順差和1500億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資,那么外儲的下降已經接近不可接受的邊緣。中國政府收緊境外投資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包括海航、復星、萬達在內的國內民營企業海外并購擴張的步伐也因此而必須調整。
一只是銀行的不良負債。雖然從公開的數據看,銀行的整體不良率還沒達2%,但是由于分類的緣故,相當部分體現在或然檔中,隨著“去產能”的深入,僵尸企業的清理,地方債的清算,相當部分的銀行貸款會進入不良行列,輝山乳業、齊星集團、東北特鋼、重慶鋼鐵之類的破產重組,包括樂視之類的事件時有發生。
中國金融業的可能風險主要在于銀行,而銀行風險的集聚又主要體現在“三違反”、“三套利”和“四不當”,說到底是間接融資過高的風險,而化解的對策就是提高直接融資的比例,也就是必須發展股權融資,這樣既解脫銀行,又化解企業融資難,用大家聽得懂的話來說就是IPO要常態化、規模化、制度化,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四個問題要解決:一是融資功能要完備,二是基礎制度要扎實,三是市場監管要有效,四是投資者合法權益要保護,從排序上也看得出,股市的基本定位就是融資,中國股市的使命任重而道遠,中國投資者的使命必將是上下求索,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