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融信托近8年的業績,除2017年營收略有下滑外,其余均在增長。其中,2010-2017年中融信托的營業總收入分別為17.53億元、29.26億元、38.09億元、48.98億元、55.31億元、65.88億元、67.96億元和65.30億元。在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中,中融信托近8年一直增長,其中,2010-2017年該指標分別為6.95億元、10.53億元、15.24億元、20.49億元、24.30億元、25.35億元、26.31億元和27.39億元。10余年間,中融信托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信托巨頭,與中信信托、平安信托并列信托業第一梯隊。2017年,中融信托營收位列行業第二、28億元利潤位列行業第四。
迅速的發展與中融信托此前的激進策略有關。中融信托的產品在業內一直推行激進的銷售策略,為中植系在資本市場的擴張充當重要的“輸血”管道。天眼查的資料顯示,中植系通過中融信托投資的公司達到了171家。
不過,中融信托產品結構和投向近年來正在逐步優化,安信證券分析師趙湘懷認為:“一方面,中融信托單一類資金信托占比逐年遞減,而集合類資金信托于2016 年達到67%,為轉型主動管理打好基礎;另一方面,房地產投向的占比逐年降低,2016 年僅占信托規模的5.4%,低于同期行業的8.2%。此外,中融信托積極推進業務模式創新以適應監管要求,在標準化證券投資、消費金融、資產證券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
信托業面臨重點整治
值得一提的是,當下仍然是金融業的嚴監管時期,信托業將是被重點整治的對象。3月9日,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去年治理銀行業亂象效果“還可以”,但問題還是不少,成績只是初步的。他表示,下一階段影子銀行和信托等領域還需要重點整治。
中國信托業在改革開放的歷史大背景下誕生。1979年,我國開始恢復信托制度,各家銀行和各地政府等紛紛設立信托投資公司。實際上,此后至今的38年間,信托因其靈活的機制,曾出現諸多亂象。監管層進行過數次的規范和整頓,國內信托機構也從上千家銳減到現在的不到70家。
天風證券分析師王茜預計,2018年信托行業從嚴監管,引導回歸信托主業,圍繞去杠桿、降通道、消嵌套后續預計還將繼續,信托行業管理資產規模預計將收縮,行業分化趨勢將愈發明顯。中融信托作為行業前十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整體保持平穩,主動管理型信托資產穩步上升;20 億元增資到位后,將進一步推動公司主動管理轉型。
在正式變身為央企控股的信托公司后,中融信托未來轉型將獲得更多助力。標普全球評級3月13日也宣布稱,中融國際信托有限公司近期擬進行的股權變更是一個正面的發展變化,因為該計劃有望加強該公司與中國政府之間的關系并擴大其業務機會。
招商證券分析師鄭積沙認為,中融信托作為行業龍頭率先進行主動方向轉型,多年以來一直保持業績穩定態勢,后續在國機入主后有望煥發更強經營活力。展望2018 年,在資管新規下行業馬太效應趨于明顯,中融信托作為老牌龍頭一邊夯實資本金,一邊調整結構,在主動占比穩步提升背景下盈利能力將增強,預計2018年業績增長將步入快車道。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