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3日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綠城表示年初銷售目標450億,1~9月完成260億,完成率達到57.7%。
“對于大型開發商,信托公司主要考慮的是公司整體實力,在出現單個項目兌付問題的情況下,集團公司可以用其他項目的盈利來償付虧損項目,最主要還是看其銷售情況。”上述信托公司人士告訴記者。
基金類產品風險更大
從長期來看,綠城發行的信托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結構化的信托產品;還有一種是基金化的產品。
“第一類產品,關鍵看抵押率,就現在可查的產品資料看,這部分產品的抵押率都小于50%,風險基本可控。并且如果在產品條款中規定了信托公司對項目有一票否決權的話,產品風險就更小。目前業內擔心的主要是銷售不足導致不能及時回款。”范杰告訴記者。
例如中海·綠城1號信托投資綠城杭州藍色錢江及無錫玉蘭花園兩個項目,2009年4月進入,2012年4月退出,據媒體調查目前藍色錢江已銷售約70%。
并且,中海信托與綠城協議內容顯示,如果綠城發生重大不利事件,將以1元代價向中海信托出售其抵押的杭州項目公司和無錫項目公司的所有剩余權益。
“對于綠城后期發行的基金類產品,風險可能略高。”范杰告訴記者。
今年平安信托與綠城聯合發行的“平安·安城1號”被認為是房地產信托的轉折,該產品的運營類似基金形式。在這只產品中,綠城作為GP(普通合伙人),而信托投資者作為LP(有限合伙人)參與,與開發商共擔風險,并享有浮動收益。
不過,這只產品并非是完全的“共擔風險”,在設計上也有相應的保護措施。例如,在投資期內,投資者將可以每年優先取得10%的收益。
一則“銀監會清查綠城信托業務”的消息再次刺激房地產行業脆弱的神經。
開發商負債率居高不下,加上樓市調控下銷售量低迷導致資金難以回籠,使得房地產信托產品暗藏兌付風險。不過目前看來,綠城近期到期的信托產品,風險仍然在可控范圍內。
銀監會調查風波
有媒體報道,近日銀監會發文要求信托公司展開與綠城集團及關聯企業房地產信托業務情況的調查。消息并指出,銀監會要求信托公司根據項目運行情況進行風險判斷,這是銀監會首次對特定房地產公司進行信托業務調查。
9月22日,綠城中國(03900.HK)應聲下跌16.23%,9月23日繼續下跌7.35%。綠城中國9月22日下午發布澄清公告,稱公司并沒有從銀監會接獲任何有關調查的官方通知,有關聲稱的調查并不是針對綠城集團。
業內人士稱,銀監會調查的是信托公司,而非綠城。
據報道,銀監會相關部門上周只是下發了郵件通知,要求各銀監局所轄信托公司根據業務情況填寫《信托公司與綠城集團及關聯企業開展房地產信托業務調查表》,并根據項目運行情況注明風險判斷意見。
在銀監會要求上報的調查表格中,有項目屬性、資金來源、房地產項目的類型、信托資金運用方式、項目的流動性監測等相關指標。同時,上述通知還要求信托公司,根據項目運行情況注明風險判斷意見。
如上述報道屬實,銀監會對于房地產信托的兌付風險摸底正在展開,而綠城由于其超高的負債率成為被調查的“出頭鳥”。
根據綠城中國今年中報,截至今年6月30日,綠城中國的凈資產負債率高達163.2%,較2010年12月31日132%的負債率上升了31.2個百分點。
據業內人士測算,綠城通過平安、中信等11家融資,共發起15款信托產品,融資近百億元。另需要注意的是,綠城通過信托公司發放的融資產品如果是股權類的,其融資將不計入融資而被算為股本投資。也就是說如果算上這部分融資,綠城的負債率可能高于賬面上的163.2%。
綠城信托風險仍然可控
綠城成為銀監會抓住的“出頭鳥”,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并不奇怪。綠城在業內的口碑一向以激進著稱,并且綠城也的確在金融運作上長袖善舞,一些看空者認為,如果信貸、信托、民間借貸在未來出現集中兌付,將給綠城緊繃的資金鏈致命一擊。
不過市場對其激進風格的解讀可能過于悲觀。
“至少從短期來看,兌付風險并不大?!逼找尕敻恍磐醒芯繂T范杰告訴記者。經普益財富不完全統計,綠城已發信托產品將在10月和11月面臨到期償付,總額約為1.5個億。
滬上一位信托公司項目人士對該數據的解讀是:“由于許多信托公司發了項目之后并不會對外界公布,有的即便是公布也沒有具體的數字,因此,如果該數據屬實,綠城面臨的兌付應該大于1.5億元,且不能光計算其信托規模還應該加上融資成本,假設融資成本為20%,那么綠城在信托上的償付規模應不小于1.8億元?!?/p>
綠城在半年報中稱,截至2011年6月30日,綠城集團尚未在收益表中確認的銷售收入約為人民幣887億元 (按本集團應占約人民幣578億元),這些收益大部分將在未來兩年逐步于收益表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