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生存不易!豈止萬科 私募基金也高喊“活下去”
記者汪瑩趙婷
即將告別2018年,私募的成績單一片慘淡。不僅小私募生存艱難,一些百億私募也深陷虧損。寒冬中,私募比以往更加期盼春天的到來。
私募坦言今年相當艱難
格上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私募基金平均收益為-9.64%,較前10月的-11%有所好轉。11月份,受益于多項利好政策,如減小股權質押風險、紓解民營企業融資難、完善市場交易等,市場出現一波反彈,當月私募基金取得1.69%的業績,十大策略均獲正收益;股票策略平均收益為1.66%,今年以來虧損也收窄至-13.81%。
回顧即將結束的2018年,私募感慨異常艱難。樸信投資創始合伙人、投資總監朱昆鵬坦言,今年的艱難甚于2011年和2008年。整個行業氛圍比較沉悶,情況糟糕。
和聚投資研究部透露,今年整體業績浮虧10%到15%,略優于指數。“今年A股市場是單邊下行行情,申萬28個一級行業全部虧損。私募面臨業績、規模等壓力。但經過3年多調整,隨著極度悲觀預期釋放、政策底出現,市場風險與機遇并存,底部區域往往也是下一輪發展的起點,現在應該用更積極的眼光看待市場,爭取把握住下個階段的機會。”
睿璞投資創始人蔡海洪表示,股票指數除了1月份有一波上漲外,今年大部分時間一路向下,對投資挑戰很大,尤其是對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私募。以往A股一年當中都會有市場紅利、主題機會、行業高增長等機會,今年這些機會都不持續。只有少數細分行業或個別公司存在超預期增長,要把握這些少數機會對風控要求很高。不過,蔡海洪表示,目前其所有產品均獲得正收益,主要是因為堅持了既有投資方法,如獨特的研究流程和投資清單等。
上海雷根資產總經理李金龍認為,今年大盤普跌且跌幅較大,股票多頭很難不虧損。尤其是外圍不可控因素很多,美股大跌、中美貿易爭端等,這些很難通過擇時規避。同時,黑天鵝事件增加了市場波動,改變了市場風險偏好。內外因結合使得中長周期的擇時比較難做,交易量下降也讓大體量資金的短期調倉發生困難。
磐耀資產董事長辜若飛也表示,今年市場比較難做,作為私募行業從業人員,責任重大,倍感壓力。辜若飛透露,公司年初做了相應的策略調整,整體業績不錯。“市場行情極度低迷的時候往往是積累播種的時節,我們心懷希望。”
多因素致私募業績不佳
今年以來,上證指數跌幅達21.57%,創業板指數下跌25.23%。不少投資人士表示賺錢難,宏觀、微觀等多因素疊加,行情沒有給出什么機會。和聚投資研究部表示,國內方面,年初以來政策定調加速去杠桿,與行業性的收縮政策疊加,對市場影響很大。同時,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對市場短期風險偏好的擾動非常明顯。
朱昆鵬也持類似觀點,外在方面,中美貿易摩擦超預期,國內方面,對民營經濟作用的爭論也是改革開放幾十年沒有遇到的情況。另外,經濟周期、政策面去杠桿過急等因素的影響疊加,市場信心缺失。
辜若飛認為,去杠桿的背景下,股權質押風險逐步顯露,經濟數據也差強人意,很多行業業績增速低于預期或者持續下行。加之外圍貿易摩擦的擾動,市場的不確定性非常多。
除了宏觀背景,辜若飛還認為之所以私募業績普遍較差,還因為很多私募沒有從去年的慢牛中轉換思維,倉位較重,面臨流動性風險時應對不足。
蔡海洪認為,不合理的預期是業績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白酒和家電行業,之前的賺錢效應帶給這些行業過高的估值。在蔡海洪看來,樂觀情緒是投資的敵人,而今年黑天鵝事件頻繁,一旦增長低于預期,很容易造成戴維斯雙殺。此外,2017年下半年和2018年一季度,以藍籌股為主要投資標的的公募和私募基金受到投資者熱捧,過多的資金追求有限的標的,不切實際的預期和交易堵塞也隨之出現。
李金龍表示,今年行情走弱與2017年的結構性牛市有關。年初,資金分流導致2017年資金抱團行情瓦解。受到外圍因素及質押風險影響,科技股、成長股難以擔當新的抱團題材,同時,成交萎縮,人氣漸失。“股票策略除了通過選股賺取收益,還可以賺非理性交易對手的錢,而當市場成交額過低,沒有人氣時,非理性交易行為也減少,這部分收益也降低了。”李金龍說。
賺錢不易,控制風險顯得尤為重要。金斧子財富合伙人朱義龍稱,今年不少百億私募都跑贏指數,主要是因為在震蕩行情中兼顧盈利和流動性,將風險防范放在首位,控制凈值回撤能力優秀。市場寒冬中,大部分私募采取的還是保生存、練內功的應對方法。
私募排排網研究員劉有華也表示,惡劣的環境下,靠嚴格有效的風險控制和止損制度,能夠大幅減少虧損,在行情見底的時候,才能把握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