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私募基金行業再度掀起“炒殼熱”。有媒體報道,北京、深圳等地某些私募管理人的殼價格在50萬元至100萬元之間,有的“倒爺”更是推出注冊、備案私募管理人的一條龍服務,儼然已形成灰色私募“代辦”市場。盡管監管層反復強調私募基金實行登記備案制,不是審批、不是牌照、不需要殼資源,更沒有炒作必要性,但仍有不少投機分子癡迷牌照,其中原因是什么?炒殼熱將帶來哪些影響?
2014年初,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實施《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以登記備案為標志的私募基金行業邁入規范發展階段。在備案制推出的前2年時間里,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產品數量呈幾何數量增長。
然而,在私募行業快速發展的背后,一些涉及非法集資、自融資、非法擔保等問題的“偽私募”出現,尤其是炒作所謂的私募殼資源,給行業發展帶來了諸多問題。
為規范私募基金健康有序發展,中國證監會、基金業協會等部門先后發布多個有關完善私募外包服務、風控管理、投資范圍、登記備案、銷售服務等方面的行業規則文件。今年3月31日發布的《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相關問題解答(十三)》明確要求,同一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可兼營多種類型的私募基金管理業務。一個私募基金管理人,只能登記一類機構業務類型,只能備案同一業務類型的私募基金,只能從事一種類型的私募基金管理業務。
西藏銀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副總監毛晉楠認為,新規意味著私募機構不得兼營一、二級業務,意在防止私募股權基金在利益驅動下將資金轉移到一級市場或股權投資領域。新規還將督促各類私募管理人專注于自己擅長的領域,有利于私募基金行業的長遠發展。
格上理財研究員徐麗認為,私募再掀炒殼熱,主要原因是按照基金業協會相關要求,同一私募機構不得兼營多種類型私募基金,那些意在發展私募證券、私募股權等多類型產品線,但僅備案一種私募管理人身份的機構,需要成立或找到另一個或多個合適的私募管理人身份,以適應新規要求。例如,原有的單一私募證券管理人身份在新規下僅能在二級市場交易,不能參與一級市場私募股權投資和期貨市場投資。這類私募基金必須再通過注冊多家相互獨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等方式適應新規則,客觀上給私募殼資源帶來了短期增量市場。
這并非私募殼資源首次走俏。2016年3月份以來,由于備案制收緊等因素,也曾出現過部分“僵尸”私募被強制注銷、私募殼資源走俏、少數人炒殼賣殼等行為。2016年2月份基金業協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抬高私募監管門檻,也有私募管理人因為不合規被強制注銷。目前,存量私募管理人的數量與2015年末相比下降了26.79%,私募基金數量和實繳規模分別增長了102.15%和111.11%。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張小艾認為,私募基金登記備案制度是符合我國私募行業發展要求的“供給側”制度創新,充分激發了私募基金行業的發展活力和專業人士的創業激情,減少了利用管理人備案資質炒殼、賣殼等行為,從長遠看規范了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