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第一波“奔私”大潮中,2007年這批投資經理見證了中國私募基金逐漸發展壯大的十年時間,他們用專注的投資精神、用心的經營,打造了屬于他們的私募事業。如今私募管理規模突破11萬億元,備案產品數量超過6萬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充滿挑戰,未來十年私募江湖的這些投資人士會走向何方,如何才能實現私募基金的長青之道。
楊玲認為,專注、加上好的激勵機制,可以創造業績,吸引人才,是實現基業長青的秘訣。她表示,目前星石著力建設投研團隊,投研人員多達50余人,力求做到研究上的全行業覆蓋,同時,他們將投資方法進一步優化,形成“中長期趨勢投資方法”。
張高則表示,公司發展需要持續打造核心競爭力,目標、機制、體系、文化、團隊才是陽光私募公司發展的基石。“未來將繼續沿著多產品線、多合伙人、多合作渠道的平臺化方向發展,在每條業務線上更加專注和專業。”
陳家琳認為,未來只有綜合競爭力卓越的管理人才能在長期脫穎而出,投資管理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包括運營能力在內的中后臺實力,而后者完善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過往的投資業績在可遇見的將來能否得到復制和延續。
張英飚表示,第一個十年,他們將投資范圍覆蓋到了A股、港股、美股以及美元計價的固收基金。而下一個十年,就是順著第一個十年打下的框架,把里面的工作做好做實。“十年奔私,有三個感悟,一是私募十年得到迅猛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奔私’的這個大潮中,說明當時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二是通過這十年的運作,充分認識到絕對收益和低波動、穩健的重要性。最后,五年前在海外市場的領先布局,現在看來也是非常重要、正確的決定。
“公奔私”基金經理創202家私募
八家規模過百億
中國基金報記者 房佩燕
自2007年掀起的第一波“公奔私”大潮后,“公轉私”現象早已成為私募行業的一種常態,如今一些“公募派”私募已經成為私募江湖的中流砥柱。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3月,已在陽光私募基金掌管產品的“公募派”基金經理逾250人,“公募派”私募機構204家,其中管理規模超百億元的有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