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爾裕首席培訓師、基金研究專家劉佳認為,緊跟市場風格操作的第一個誤區是認為大盤如果是熊市,那么買基金都虧錢。“A股市場曾經歷多輪牛熊周期。數據顯示,在熊市中,有3種基金能夠比較好地回避股市下行風險,即藍籌風格基金、消費主題基金、量化基金。采用定投或者單筆申購的方式,在下降市、震蕩市中投資這些基金,也有可能淘到金子。”劉佳說。
第二個誤區是認為大盤如果不漲,買基金就不賺錢。對此,劉佳表示,從指數來看,2015年8月滬指處于3400點區間,如今點位沒有太大變化。雖然兩個時期指數的點位差不多,但部分績優基金已連續創出新高,這說明基金投資時選對基金經理非常重要。
緊跟市場風格快速申贖的根源還是把證券投資基金當作股票來炒作。基金與股票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基金不存在“買漲不買跌”的問題。許多投資者往往只敢在股市上漲時購買基金,遇到市場下跌就會猶豫不決。但歷史已多次證明,市場下跌才是最好的購買基金的時機,在市場處于低位的時候買入,虧損的風險反而更小,長期來看獲得的收益也會更多。
同樣的道理,基金不可以像股票一樣短炒、炒差,基金投資者不應過分迷戀短期業績排名、基金管理人的職務高低等信息。投資基金雖然可進行一些適當的波段操作,但不適合頻繁做波段。因為基金在申購以及贖回的時候會有一筆不菲的手續費,會造成收益的損失。普通投資者的“擇時能力”一般都比較弱,不適合利用基金來頻繁操作。
總的來看,證券投資基金是適合長期持有的品種,但并不意味著買了之后就不管不問。目前市面上的基金很多,業績良莠不齊在所難免,即使是近期業績不錯的基金也可能因為種種因素導致業績下滑。所以,投資者應該定期檢查自己所持有的基金業績表現。
誤區三:
盲目迷信絕對收益
在公募基金的業績評價體系中,相對收益排名至關重要。通俗地說,即便大盤跳水殺跌,所有基金虧了錢,但某只基金回撤較小,也可以在收益排名中名列前茅。而私募基金則追求絕對收益,注重基金管理人能否為投資者賺到“真金白銀”。這兩大類基金對于收益的理解和業績評價有本質區別,投資者在選擇過程中不要盲目相信所謂基金排名、評級等信息。
曾令華表示,私募基金以絕對收益為標榜,但真正能做到絕對收益的非常少。據好買財富統計,2013年成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有1125 家,其中每年實現正收益的有68 家,占比僅為6.04%。通俗地說,所謂的絕對收益只是在理論上行得通,實際上無論是公募還是私募產品,能做到連續多年都不虧欠的基金真是鳳毛麟角。
其實,盲目迷信絕對收益的根源還是投資者對自身投資目標不夠明確,不知道投資目標、風險偏好、預期收益率和資金需求,這就容易造成投資過程中越買越虧的現象。比如,有投資者想利用養老資金理財,卻購買了高風險的股票型基金,結果定投多年發現,這類基金的風險很高,收益波動很大,并不能滿足養老需求。
要避免走入投資目標不明的誤區,可以采用組合基金、設計定投策略和投資公募FOF等方式。以組合基金為例,投資者一般可以針對自己的養老、入學、短期理財等不同需求,設定特定的投資組合,以多只業績穩定的基金為核心組合,增加組合的靈活性。
同時,投資者還可選擇基金定期定額投資的方式來規避風險,實現一定期限內的穩健收益。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負責人賈志表示,定投好處非常多:一是定期投資,積少成多;二是不用考慮投資時點,避免人為的主觀判斷失誤;三是平均投資,分散風險;四是復利效果,長期可觀,本金所產生的利息加入本金繼續衍生收益,通過利滾利效果,隨著時間推移,復利效果越明顯;五是只需辦理一次性手續,今后每期扣款申購均自動進行。而帶有大類資產配置味道的公募FOF投資則更加有利于投資者分散風險,實現長久、穩健的收益。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