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上升,但其產品規模擴張卻呈放緩態勢。一邊是監管加碼,一邊是理財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凈值化轉型已成為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必須邁過的一道坎——“如果要給去年銀行理財的表現打分,那就給個"優秀"吧,收益率還挺高的,我挺開心?!痹诒本┠乘狡蠊ぷ鞯膹埾歼@樣告訴記者。
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可觀,贏得了不少投資者的心。融360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12月銀行理財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83%,創29個月新高,全年漲幅為0.83個百分點。而在過去的一年,銀行理財收益持續處于上升通道。
與投資者的興高采烈相比,對銀行來說,恐怕很難用愉悅來形容:一邊是監管加碼,一邊是理財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轉型已成為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規模擴張態勢放緩
自2004年光大銀行推出第一只銀行理財產品至今,我國銀行理財業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高速擴張,迅速成為國內資產管理市場的“領頭羊”。與此同時,銀行理財的產品形式及業務模式也逐步走向規范化、專業化和多樣化,作為獨具特色的“低風險,中等收益”的資管產品,填補了我國財富管理市場的空白,成為當前財富管理行業的主流模式。
“在經歷了多年的狂飆突進之后,銀行理財產品已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快速發展了。”某城市商業銀行人士對記者說。
數據顯示,雖然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上升,但其產品規模擴張卻呈放緩態勢。據普益標準數據監測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國共有476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包括外資銀行)有存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數122290只,年內增速居于高位;存續規模估計為28.88萬億元,較年初減少0.17萬億元。
在日前召開的2018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中國銀監會公布的數據也顯示,2017年我國銀行理財產品比上一年少增5萬多億元。
實際上,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增速自2016年已明顯放緩。數據顯示,2016年以前,我國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保持50%左右的增長率,但2016年全年增速已從2015年的56%顯著下滑至24%。
競爭加劇、監管趨嚴,銀行理財的發展既有外患又有內憂。2017年,銀監會在銀行業全系統開展“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十亂象”專項整治行動,其中在“三違反”專項治理中,各級監管機構共檢查發現問題11534個,涉及金額4.15萬億元,同業、理財等具體業務領域的問題最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