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個人來說,要么逮住個機會實現財富自由,要么穩定平淡一生,就看你是否遇到那個財富爆發點了。如何發現、并有意的創造那個暴發點,那是另一個主題。
財務自由?你能享受,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財務自由,是近乎所有人投資理財的終極目標了——通過財產性的被動收入,覆蓋住家庭生活的所有支出,實現“睡到自然醒、有錢任性花”的理想生活,甚至還出現了個“月入三萬還焦慮,是因為收入姿勢不對”的火熱帖子。
我在這里要潑下冷水:不可能人人實現財務自由、甚至不可能有一半的人實現財務自由。不管以后人工智能多么發達、機器人如何替代人類,最終都得離不開人類的勞動——人工智能的研發、機器人的組裝制造、及其原料的開采/運輸/加工等,也得需要人的腦力勞動研究和體力勞動操作啊,哪怕占的比重越來越少。
每一個實現財務自由者的身后,都有人在辛勤付出勞動:
你因投資房產賺了錢,是因為買房人背負了二三十年的債務、或者其親友家人許多年來的積蓄,是他們在用勞動實現著你的財務自由;
你因出租房屋實現了財務自由,是因為租客把工資收入的一部分轉移給了你,還是因為有人付出了勞動;
你因炒股賺了錢,因為接盤的人把自己的財富轉移給了你,若因企業價值上升而股價上漲賺的錢,因為企業的員工辛勤勞動把創造出利潤的一部分轉移給了你,也是有人付出勞動……
你再正確收入的姿勢、你月入3萬全是被動收入,終究是因為有人在付出勞動,不可能出現每人的收入都來自于財產性收入。
實現財務自由,只能是極少一部分人的事,也大多存在于社會增量財富爆發增長的階段——二十年前的中國你聽多少人說過財務自由?現在的歐洲社會/日本社會/臺灣社會/香港社會,你聽多少人在說財務自由?三十年后的中國、五十年后的中國,還會像當下一樣四處宣傳財務自由嗎?
就跟現在國家放開二胎鼓勵生育一樣,很多人會說孩子養不起、不如把養孩子的錢存下來用于自己的養老,還能頤養天年。這種想法過于理想,大家都不愿生孩子,當社會沒有了年輕人,吃喝拉撒的商品和服務誰來生產/提供呢?市場中沒有商品和服務,你手里再多的錢就是廢紙一張,你所謂的頤養天年只能是鏡花水月。
積少成多能致富、復利增長可持續、財務自由會實現,這其實是一碗安慰人心的理財雞湯和想當然的夢境幻覺。
拋掉誘人的理財雞湯,我們該怎么做?
在財商教育滿天飛,投資理財遍地跑的當下,我們該如何正確的理解/看待勞動創富、職場工作、投資理財呢?
1、財富最終來自于勞動。
社會進步、經濟繁榮追根究底來自于勞動的創造,收入不高的人、工作不久的年輕人應把更多的資源(金錢/時間/精力等)用于提升自己,努力增加勞動收入,而不是把有限的收入用來做金融投資理財,并渴望以此增加財富,因為本金太少,所獲得收益實在有限。把自己打造成為一臺賺錢的機器,遠比尋找一臺賺錢的機器要更容易。
2、財富晉階/爆發來自于極少的機會和極少的年份。
整個社會就是冪率分布的,是集中爆發、密集增長、跳躍式前進,并非勻速均衡的穩步發展,個人的財富也一樣。很少有十余年、甚至數十年如一日的穩定復利增長模式,所以要多嘗試、多試錯、多去碰那些財富爆發的臨界點——換工作是嘗試、換行業是嘗試、換城市是嘗試、創業是嘗試、發揮愛好特長是嘗試,而不是坐等復利致富。
3、與其一心想著財務自由不工作,不如找份自己喜愛的工作。
財務自由可以嘗試、追求,但不要耽迷于此;閑錢寬裕當然可以投資理財,補貼些額外收入,但不要總想著靠此財務自由,否則很容易上高息理財、血本無歸的當。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經濟發展本質就是彼此間的勞動交換,與其想著分配別人的勞動實現財務自由,倒不如干份自己喜愛的工作。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