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積少成多累積財富?資金沒量級,無意義!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很安利的話近乎人盡皆知。于是,富豪忙于理財,要保住階層地位、要讓財富傳承;中產忙于理財,要讓自己資產保值增值、不落人后;老年人也忙于理財,要確保養(yǎng)老錢不被通脹稀釋;就連工作不久的年輕人、收入不高的基層上班族也忙于理財,渴望財富逆襲、理出一大筆財富來。
打著普及財商的理財教育在制造焦慮的同時,也讓各類金融騙局大行其道,理財不成反而理丟了錢財。當然,我們這里不談詐騙,只談合法合規(guī)的理財。
關于理財,有一個廣為傳播的觀點:財富來自于積少成多、點滴聚集,哪怕月薪只有2000、3000元,也要存下一部分留作積蓄,長此以往,錢就越來越多、被動收入就會慢慢增加……吧啦吧啦一大堆。
我先亮明觀點:錢太少、沒有一定量級的資金,理財沒有意義。你經常聽到的“理財1元起”只是宣傳口號。什么叫量級差異?你只需想象一粒芝麻和一個西瓜的區(qū)別就好了。達不到一定資金量級,再高的收益率也白搭——100元的本金投入,收益率即使100%,也才收益100元啊。
對于閑錢寬裕的富豪和中產來說,做理財增加些資產性收入倒也無妨,可對于年輕人和收入不高的人來說,就別太奢望通過金融投資實現財富晉階——首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提高資金的量級。量級的資金來自哪里?來自勞動收入!來自職場收入!
是的,與其把不高的收入存起來,不如把有限的資金花出去投資自己,培訓學習增加職場技能、開拓視野提高認知水平、人際交往擴大人脈圈,把自己打造成為一臺賺錢的機器,遠比那點資金獲得的理財收益多得多、也牢靠得多!對于年輕人來說,不僅不應存錢理財,還應該適當負債去提升自己——借未來的錢拿到當下加速自己的成長。
有人會說:我就是一俗人,沒技術、沒愛好、不想學習、不想提升,怎么辦?那就別幻想財富晉階,安于做一個普通人也很好呀。如果稍微有些想法,就可以利用自己工資的現金流優(yōu)勢,去博取有泡沫潛質的資產——股基定投和買房月供等,因資金量級有限,不要期望過高。
復利是核彈?財富增長非均衡,而是聚集!
人人都喜歡通過投資理財賺錢,并渴望以此實現財務自由。你要問為什么?對方會回答:因為復利啊。
所謂復利就是利滾利,本金賺取的利息還能再賺取利息。在復利計算上,有一個72法則——資金翻倍的年數,等于72除以年化收益率,10萬本金,年化收益率為10%時,翻到20萬時需要7.2年(72/10);翻到十倍至100萬時,需要25年。
因為復利如此誘人,最被廣為推崇一句話就是愛因斯坦說的:復利的威力比原子彈還可怕、復利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當然也無從考證這話的真假。
人真的可以通過長期投資、獲得穩(wěn)定的復利收益,實現財富晉階和財務自由嗎?
難!
我們都知道世界是冪率分布的,也就是二八定律——20%的人占據社會財富的80%、20%的寡頭大公司占據行業(yè)收入的80%、20%的客戶創(chuàng)造著公司80%的利潤、20%的個人工作時間完成了80%的工作量。
資產價格的上漲同樣是冪率的。稍加分析就會發(fā)現:近二十年累積的高房價,主要集中于某幾年(2006/2009/2016)、甚至某幾年的某幾個月;股指的漲幅同樣集中于牛市周期中的某一兩年、甚至某一兩年中的某幾個月,對于單只股票同樣如此,所以也就有了“三天走完一年行情”的說法。
個人一生的財富同樣如此,其財富的絕大部分,都來自于極少數的幾個決策/幾個生意/幾個項目,以及就那么幾年——有錢人老李,因為加入WTO那幾年在做外貿訂單;有錢人老張,因為能源緊缺那幾年在做煤老板;有錢人老趙,因為房價暴漲的那幾年買了房、趕正了點;小王這幾年也猛然有錢了,因為趕上了互聯網的風口。
“可很多人一輩子都平淡無聞啊?”是的,因為沒有遇到/沒把握住財富晉階的冪率時刻啊,所以才成了普通的人。
財富晉階/財務自由,是很難通過穩(wěn)定持續(xù)、勻速均衡、較高收益(如10%、15%等)的復利實現的,現實世界里也很少有這種增長,基本都是冪率分布的猛然爆發(fā)增長(企業(yè)/行業(yè)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