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行動,就是要提高自己的風險偏好,開始嘗試做一些冒險的嘗試。這種嘗試必須建立在兩個重要基礎之上:
一是具備風險的思維,亦即上文所述。
人們不發自內心相信的事情不會去做,有時口頭上我們知道有些東西很好,但不會去做,是因為發自內心你并不會這么覺得。比如讀書和睡覺,發自內心地你肯定覺得睡覺更舒服,所以才會把書扔到一旁。
嘴上說什么不重要,身體往往最誠實。認知和行為,比想象中的要一致。
二是具備風險對沖的能力,也就是控制風險和承擔冒險后果的能力。
冒險不等于冒失,更不等于莽撞。它實際上是一整套關于風險的評估、規避和承擔等行為的系統。當然,當中也包括追求概率正確,承擔概率損失的勇氣和決心。
提到風險,人們情不自禁地就會想到創業,或者投資高風險金融資產,如股票、期貨、外匯等。無論哪種型模式,我認為它們都是基于風險視角下對未來的投資,或者叫投機。
投資和投機的區別在于,投資勝率相對更大,但回報期會更長,通常運用復利的力量實現財富的增長。而投機則反過來,以犧牲一定的勝率,來實現回報期的縮短。
如果你現在有一塊錢,投資一年的回報率是r,那么n年后,這一塊錢的價值會變為(1+r)^n。這其實是一個重要大不會被多數人重視的基本增值模型。投資的重點在于n的力量,而投機則是利用r。
舉兩個具體的例子。
一個是我的一位朋友。
普通三本院校畢業,畢業后也沒工作,直接辦起了中小學的課外培訓班。現在三十多歲,公司年入數億,已經在新三板上市。他的公司有不少北清復交畢業的高材生。
財富的分配,不是按照學歷,按照知識經驗,甚至不是按照“能力”來的,而是按照承擔的風險來的,如我上述講過的那樣。當然,承擔風險也算是一種能力。
另一個是我自己。
我的情況很多老用戶都清楚,創業前兩年現金流一直是負的。直到今年,迎來了事業發展上一個小小的拐點,抹平了前些年的全部損失,并且顯著地擺脫創業者財務窘迫的狀況。更重要的是,未來會更好。詳細的情況,以后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寫在最后
不管你對風險是什么樣的態度,都要明白前面提到的一個事實:
如果你永遠只在一般人努力的范疇里努力,那么你努力的結果一定會被競爭拉平到平均水平,你永遠也不可能實現財務自由,甚至連基本的生存自由都難解決。(有多少人能不靠父母不靠貸款自己買房呢?)
只有你跳出這片“努力”的紅海,開辟一個只有少數人涉足的藍海,才可能真正取得大部分人都無法獲取的回報。這種回報,是對你承擔風險的溢價補償。
如果你貪圖安逸,生性保守,那你最好趁早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
人們最大的痛苦,往往來源于知道得太多,而做到得太少。
知道一萬個財務自由的方法,但腳底板一直沒有邁出過讓自己舒服的一畝三分地,還為此十分焦慮。這叫什么?這叫自欺欺人,或者又叫咎由自取。
要么你知道得少一點,像個傻子一樣樂呵過一輩子,這也是非常幸福的。
要么你知道了很多,就去盡最大可能把它們做到,像個瘋子一樣去行動,去把知道的想要的變成現實。
千萬不要做夾在中間的矯情犯,他們的無病呻吟,沒人理會。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