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的幾類資本,承擔的風險就相對較低。而很多早期的創業者,則幾乎不會憑借資本參與后續創業成功的分配,典型如互聯網科技行業。MIH投資騰訊的案例,則屬于資本和風險相結合的情況,為多。
最后才是勞動。
因為勞動的提供者,并不承擔企業經營風險,也不承擔投資失敗的風險。無論公司經營情況如何,勞動者總會獲得規定的報酬。所以勞動者獲得的收入,順理成章會遠低于他們創造的價值。
風險與價值的對沖
事實上,通過第二部分的分析,我們可以很容易得出下面這個結論:
打工者創造的價值,通過讓渡風險,大部分轉移給了老板(股東)。
企業價值的大部分是員工創造的,這個結論沒有任何問題,沒有哪個公司可以僅憑老板就能實現營業收入和增長。但只有老板承擔了公司經營的風險,員工沒有,職業經理人也沒有。
員工通過讓渡自己創造價值的大部分給老板,同時也讓渡企業經營的風險,這可以看著員工放棄大部分的收入分配的索取權,來對沖可能承擔的經營風險,實際上是一項非常公平的交易。
市場對風險的定價,以及由此形成的承擔風險作為首要優先要素參與產出的分配,大概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如果是某個人發明了這個規則,這個人足夠拿一百次諾貝爾獎。
對風險的承擔其實是市場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的關鍵之所在,在產出前面,以承擔風險的多少來決定最終的報酬分配,也是整個經濟和商業體系運轉最公平的保障機制。
對于很多人口中的二代,如果你把他們的家族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其實就很容易理解。另外一人說的貪腐官員的權力尋租,則承擔了落馬和政治生涯終結的風險。這些人獲得相應的回報,從這個意義上說,也是“公平”的。
低風險與一般人
一般人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概率這件事很準的。
你不會買彩票中500萬,你不會成為比爾蓋茨或者李嘉誠,你不會坐飛機掉下來,我們當中很少的人會創業成功,有30%的人會離婚,大部分人會活過65歲,你也不會娶到范冰冰,或者嫁給王思聰,王健林或者馬云也不會哪天碰巧想起來和你談個生意。
一般人往往在生活和事業當中,都屬于典型的風險厭惡者。他們小心翼翼,謹小慎微地生活和嘗試新鮮事物,害怕嘗試之后的失敗。
正是因為大部分人都選擇了低風險的穩當道路,所以大部分人也處于競爭激烈的勞動力市場環境,而競爭會抹平各種溢價。這些溢價包括了學歷的,長相的,時間投入上的等等。
這就是為什么無數名校生也只能過上普通人的生活。長得好看的人,除了在學校里可以享受到長相帶來的優越感,畢業后也多數會迅速歸于塵土。而以時間投入計量的努力程度,從來都是最容易被超越的。
一般人的另一層含義是,競爭讓你只能過上平均的生活。
開篇我提到的加班、報培訓班、念MBA等,以上這些努力,是沒有門檻,或者說門檻是不高的。它們的結果也是相對確定的,不存在太多未來的不確定性,也即沒有多少風險。
有太多的人沖進來和你做同樣的努力,結果就是,你努力的回報只能是一個平均的水平,這是競爭的均衡。這就好比,如果市場只有你一家賣菜的,你可以賣100塊一斤,但是如果有100家賣菜的,你只能賣2塊錢一斤。
盡管低風險和競爭會抹平各種溢價,會讓你的回報趨于平均水平,那是不是就意味著你就不要加班,不要充電了呢?當然不是,你需要更加努力,否則,等待你的結果,就是平均水平之下。
要知道一個基本的事實,遠超平均水平的人,數量稀少,但掌握的價值巨大。所以只要極少數人,就能把平均水平拔高。
也因為此,你需要十分努力,才能保證自己過上一個平均的生活。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大部分一輩子的努力,也就是為了過上平均水平的生活。
從觀念到行動
前面幾部分的邏輯自然延伸,就是要獲得高收入,就需要跳出一般人的思維,從而跳出競爭的紅海。一般人的思維里,最重要的是放棄自己創造的價值,來對沖風險,從而實現穩定的生活。
認識到價值分配的優先次序,以及不同人群的獲利邏輯,是實現迭代升級的第一步。只有思維做好準備,并從心底說服自己接受這些思維,才可能踏出行動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