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什么樣的基金,是一只好基金?或者說,一只好基金,具備怎樣的特點?
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維基揭秘都是試著從人的角度選基金,基金經理的職業操守和投資水平,決定了基金的收益和風險。但選基金經理也有困擾,如果跳槽不管了怎么辦?特別是投資人持有很久不賺錢甚至虧錢的時候。
想象一下:某大藍籌投資風格的基金經理離職,偏好成長股的同事接手其基金,然后持倉換成成長股,假如發生在今年,那一定是個悲劇。
那么,從產品的角度出發,可以尋找到好的基金產品嗎?
1、基金經理輪流接棒,復權收益近11倍!
上周和朋友交流基金的選擇時,聊到了華夏回報混合A(坦白的講,我此前完全沒有注意到這只基金),有很多值得借鑒和啟發的地方,也許對我們今后選基金產品有幫助。
起點,從數據看起,首先是收益水平。
截至今年11月16日,自成立日起復權單位凈值增長率超過1000%的基金,僅有12只,排名第一的是大家熟知的華夏大盤,累計漲幅2279.95%,華夏回報混合A排名第十,漲了1081.4%。
華夏回報混合A資料圖
第二個數據,是基金經理變動的次數。
華夏回報是基金經理變動次數最多的基金,共計發布了19次基金經理變動公告。這讓我非常意外:一是基金經理的變動居然如此頻繁,二是頻繁的更換基金經理的同時,卻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業績。
在買基金時,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通常都會規避基金經理變動頻繁的基金。
因為,不同的基金經理將會有不同的投資風格,不同的投資風格契合不同的市場,比如說2013年到2015年,成長股投資風格收益很好,但是在2016年以后,偏好大藍籌的穩健投資風格收益則會更加突出。
如果基金經理不改變,我們總有等到風口、大獲收益的時候。顯然,華夏回報沒有遵循上述規律,基金經理輪流接棒,但長期業績卻非常突出。
基金經理變動次數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