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是金融科技。近年來,金融科技大潮給整個中國銀行(03988)業乃至金融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理財業務而言,商業銀行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了來自眾多互聯網科技企業的跨界競爭和挑戰。這種挑戰集中體現在理財服務模式的變革。基于移動App 的全天候實時響應,平臺化財富管理產品整合,覆蓋長尾客戶的個性化服務,一系列創新激發了客戶體驗意識的覺醒,倒逼銀行加速理財服務模式的轉型升級。然而,相較于上述挑戰,金融科技的發展給銀行理財業務帶來的機遇更大。以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已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理財產品的設計、投資和管理等各個方面。例如,近期多家銀行已經或即將推出新一代智能投顧產品。可以預見,未來幾年由技術驅動的銀行理財業務大變革將全面展開。
根據以上五個維度的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具備良好的基本面支持,發展空間依然廣闊,預計未來一段時期仍能保持良性穩健的發展趨勢。但同時也要看到,一場以規范、提升、創新為主題的深刻變革已經在銀行理財市場悄然展開。
第一,告別高速增長,迎來中低速增長時代。自2004年我國首只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以來,銀行理財業務從無到有,完成了一輪爆發式增長,理財產品存量規模在2016年末達到29萬億元左右的高峰,約相當于銀行業總資產規模的12.5%。但實際上近兩年來理財規模的增速已經開始下降,2014年的增長速度在40%以上,2015年在30%以上,2016年降至20%左右,到了2017年,增速已不到2%,并且年中還一度出現了負增長。
這其中固然有監管政策的影響,但從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客戶需求變化的宏觀背景看,銀行理財業務本身也存在調整轉型的需要。銀行理財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可能將進入一個中低速增長的階段。
第二,告別野蠻增長,迎來規范化發展時代。與其他許多新生事物一樣,銀行理財在誕生之初的高速增長期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不規范、不健康的做法,個別銀行存在為追求短期利益而打規則制度擦邊球,甚至違規經營的情況。從結果看,在業務規模和收入快速增長的同時,銀行理財在風險管理、投資者保護等方面的問題也日益凸顯。而隨著相關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和監管部門對各種理財亂象治理的持續深入,這樣的階段已經過去。未來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將從先發展后規范,轉向先規范后發展,一些產品和業務甚至可能需要先出臺原則性政策、條件等,才能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
第三,告別快樂成長,迎來蛻變升級的時代。過去銀行理財業務充分享受了經濟高速增長和(00001)客戶需求激增的紅利,無論是資金來源,還是投資標的都十分豐富。廣闊的藍海市場為每一家機構都提供了充分的發展空間,在整個市場快速壯大的過程中,每個參與者都能從中獲益。然而,這樣一個快樂成長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未來,隨著優質投資標的稀缺性加劇,客戶對于個性化理財服務方案和服務體驗要求的不斷提高,市場競爭的日趨白熱化,以及監管政策的持續趨嚴,都要求銀行要在產品設計、營銷組織、投資管理、風險防控等各個方面苦練內功,培育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這將是一個充滿困難、挑戰,甚至是痛苦的過程。不過,根據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銀行理財業務唯有經歷這樣的一輪蛻變,才能在更高層次上打開新的發展空間。
第四,告別固定收益化,迎來風險投資時代。長期以來,銀行理財為客戶提供的是一種與存款或債券類似的相對固定的回報。這種模式既符合銀行客戶的傳統理財偏好和習慣,也與銀行傳統債權類資產和負債業務模式相類似,因此理財業務在誕生初期就已成為主流模式。然而,根據新的資管業務監管要求,這種模式未來也需要進行改變。可以預見,隨著資管新規的正式出臺并實施,凈值型理財產品將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凈值隨市場變化而波動將成為常態。無論銀行還是客戶對此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從長遠發展來看,這也是理財回歸投資業務本質的必然要求。
第五,告別剛性兌付,迎來風險自擔時代。與固定收益化的形式相對應,在過去很長時間內,剛兌或隱形剛兌都是支撐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心理基礎。而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剛性兌付,理財業務必須全面過渡到銀行受托盡職、客戶風險自擔的狀態,回歸資產管理的本意、本質和本源,由此產生的影響將是巨大而深遠的。今后銀行理財市場的競爭將由簡單的價格競爭,轉變為依靠綜合投資管理能力的內涵式競爭。同時,擺脫剛兌觀念束縛后,銀行理財服務也將步入真正差異化、個性化發展的新天地。經過更為全面、激烈的市場競爭的鍛造,我國銀行業的研究分析、投資管理、客戶服務等各方面能力都將跨上一個新臺階,到時真正獲益的將是廣大理財客戶。此外,銀行理財剛兌如果可以消除,將對打破其他經濟金融領域的各種類似剛兌現象起到重要促進作用,由此帶來的風險資產價值重估將是顛覆性的。
面對上述五個方面的變化,無論是商業銀行、其他相關金融機構,還是理財客戶,都需要主動調整觀念,盡快適應。尤其是商業銀行,更要全面分析理財業務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在新的坐標體系下,找準自身定位,以“產品凈值化”與“資產標準化”為轉型的總方向,從提升經營效率和客戶服務能力的本源出發,主動求變,搶占先機。具體而言,未來投研、產品、風控等三方面的能力將成為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競爭力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