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2018整裝出發!10類資產趨勢預測!該如何理財?理財的同時,我們要具備哪些專業技能才能躲過理財的那些坑呢?以下10類資產是普通人最可能遇到的,讓我們一起來預測下他們在2018年的趨勢。
1.銀行存款和國債
這類資產提供3-4%的無風險收益。
我國的無風險利率標桿,沒啥可多說的,不用考慮本金和利息的風險。這類資產主要是給非常保守的群體,不要嫌收益低就覺得沒用,對老年人等風險承受度低的群體很適合。身為兒女,務必幫爹媽盯緊養老錢。
特別提醒,銀行存款和國債都是可以靠檔計息的。比如買了五年期,兩年后就有急用需要取一部分,那取出來的部分按兩年利率算收益,剩下的還可以繼續享受五年利率。
2.銀行理財
這類資產提供4%左右的基本無風險收益。
隨著監管越來越嚴格,接下來保本的銀行理財會越來越少,大家可能需要慢慢學會習慣不保本的銀行理財,甚至是像基金那樣凈值每天波動的銀行理財。
只要是算銀行自己資產的理財(代銷的不算),整體就是風險可控的,因為有監管部門替你盯著,會把風險扼殺在搖籃之中。每個家庭都需要配置些低風險資產,如果不想選擇銀行存款和國債,銀行理財多少是該有一點的。
3.貨幣基金
這類資產提供4%左右的基本無風險收益。
在余額寶之后,恐怕沒有人不知道貨幣基金這個東西了吧?能夠隨取隨用的超高流動性,加上國內金融市場扭曲下的高收益,讓貨幣基金成為前兩類資產的直接競爭對手。從美國的金融市場發展過程看,貨幣基金收益率遲早會降低到沒有額外吸引力的地步,但這在2018年恐怕還不會成為現實。
如果有徹底不想為理財費一點心的懶人,把個人積蓄全部放進貨幣基金也是沒有問題的。只要別被賣基金的渠道禍害,貨幣基金本身的風險可以忽略不計,分散資產之類的規劃留到貨幣基金收益率降低后再說不遲。
4.債券基金
按理說債券基金可以提供比貨幣基金更高的收益率,好年景可以達到8%左右。問題是現在債券市場仍然沒有好轉的跡象,純債基金的表現很難說會比貨幣基金更好。
在債券市場好起來之前,先不要買債券基金了。但千萬別忘了這類產品,債券市場好起來的時候,要勇敢地用純債基金代替貨幣基金。
5.股票基金(國內)
如果你在2016年開始買股票基金,會在2017年已經拿到相當不錯的收益。雖然股市漲跌仍然不平衡,但已經可以算經歷了一次小牛市。有獲利超過20%的基金可以先落袋為安一部分。
既然2017年漲了不少,當然有可能在2018年調整下跌。這個時期買基金其實風險很低,只要能慢慢定投熬到下次牛市,就能在別人猶豫該不該買基金的時候,發愁究竟掙多少才該落袋為安。只要中國經濟不跨,未來5-8年遲早會有一波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