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理財知識|與古人比理財 我們確實太嫩了!最近熱播的《那年花開月正圓》就足可以看出古人理財不比現代的人差,他們眼光長遠,分析準確,敢于挑戰。現在的我們不僅顧慮多,也沒古人的聰明勁。
其實,理財這件事,早就不新鮮了。理財這個詞最早見于《易經.系辭》“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意思就是對于財物的管理和使用要正當,禁止民眾不合理的開支和浪費,是理財最合宜的方法。司馬光曾說,“善治財者,養其所自來,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讓錢生錢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古人們理財的智慧我們現在仍然可以借鑒。
下面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古人怎么理財的吧。
對沖思想家:白圭
白圭資料圖
名丹,戰國時人。出生在東周的都城洛陽。
梁(魏)惠王時在魏國為相,期間施展治水才能,解除了魏都城大梁的黃河水患,后因魏政治腐敗,游歷了中山國和齊國后,棄政從商。
《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先秦時商業經營思想家,同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經濟謀略家和理財家。
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白圭的擅長經商,“樂觀時變”,也就是善于把握時機。
主張“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白圭喜歡觀察市場情況和年景豐收的變化,當谷物成熟時,他買進糧食,出售絹帛綿絮;當蠶繭結成時,他買進絹帛綿絮,出售糧食。
對于投資品種的選擇很有講究。不貪圖眼前小利,推測觀測市場走勢,抓住最佳投資時機,來獲得最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