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日前公布了首批公募FOF(基金中的基金)名單,公募基金正式步入FOF時代。
保險機構在FOF產品和策略方面已探索有時。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為解決“挑選基金難”的問題,部分保險機構在內部建立了FOF型團隊,并讓FOF團隊、內部股權團隊、委外投資各條線相互競爭,借此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收益穩定性。
積極試水FOF
證券時報記者從保險業內了解到,2014年,保監會就對保險資金投資FOF開閘,一些保險機構作為FOF管理人的經驗已較豐富。
“作為追求絕對收益的機構,保險公司的基礎職能就是做大類資產配置,是天然的FOF機構。”一家保險公司資產管理部門人士表示,“保險機構對基金的選擇困難癥一直存在。”
民生通惠總經理葛旋表示,保險資管是各類資管中,最適合采用FOF和MOM(管理人之管理人)模式投資平臺的機構。民生通惠是業內首個提出“成為具有競爭力的MOM、FOF投資管理平臺,建立多元化的投資能力”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據介紹,民生通惠在萬向控股旗下的一個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平臺上,搭建其核心技術和分析方法。通過優化投資經理池的風格,對沖掉較弱或不穩定的風格,最大限度保留超額收益穩定的因子池,動態調整FOF組合。
民生通惠通過分析投資組合的持倉、交易、收益等數據,考察投資經理的投資風格及其穩定性,并通過較長時間的數據,評估投資經理所擅長的市場環境。不同投資經理貼有不同的標簽,這些投資經理既有來自內部培養的團隊,也有來自外部的基金經理,一定程度上存在競爭關系,與之配套的則是相對市場化的激勵制度。
另一家保險機構的投資團隊也有著類似的競爭機制,公司內部做FOF的團隊與做股票的團隊之間會有業績比較,目的是在激勵團隊的同時檢驗選擇基金的能力。
養老型FOF漸受青睞
“做FOF的投資經理更應該關注每一類資產應該如何分配,以及每一類資產里面怎么去挑選到優秀的投資管理人,而不是詳細到具體的個股或者債券的研究。”一位保險機構投資部門負責人表示,不同公司做FOF的背景不一樣,有的公司是為了彌補內部投研能力的不足,有的則是為了在更大范圍內分散風險,但不管基于什么原因做FOF,最終都是為了實現持久和穩定的收益。
近年來,政策鼓勵發展個人養老金業務,養老型FOF受到保險機構的歡迎,養老保險公司不斷推進FOF型產品的管理與發行。目前長江養老已經發起3只FOF型養老金產品,覆蓋債券、混合和股票三類。
從國外發展歷程看,FOF大發展的背景之一,就是大量資金追求穩健收益,希望通過FOF來實現多元資產的配置。未來,隨著養老金市場擴大,養老型FOF可能成為保險資管的重點業務。
此外,目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缺乏低門檻的產品,FOF產品的出現也將彌補這一不足,為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參與資產管理機構間的競爭提供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