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想讓錢翻倍的速度更快,但我總不能把全部的錢都用來投資吧。這就引申出了資產配置的問題。
1990年第十三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威廉·夏普有一個理論:一個投資者的成功,91.5%歸功于正確的資產配置,4.6%來自于選擇投資目標的功力,1.8%取決于進出場時機,2.1%必須靠上帝保佑。
4321定律
4321定律針對的是家庭資產的配置比例。理財規劃師通常建議,家庭資產的合理配置比例是,40%用于保值和增值,比如供房;30%用于家庭生活開支;20%用于銀行存款以備應急之需;10%用于保險。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不宜生搬硬套,資產配置要因人而異。
“4321 法則”只是給了大家一個理財的指引和參考,指導我們要將家庭的資產按照投資、消費、存款、保障來構建收放自如的分配方法。但其本身并非金科玉律,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在不同的階段,各項的比例應該按照實際情況進行浮動。
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每月收入可能才3000元,如果只拿出30%,也就是900元進行生活,這無論如何都是不現實的。特備是在北上廣工作的年輕人,每月只花900元簡直是開玩笑。
而對于年薪已經達到百萬的家庭而言,其家庭收入本身就能覆蓋很多風險,每年再拿出20萬用于買保險,這個比例也是不合適的。
4321講了家庭資產配置,那么針對我們每個月的收入,到底該怎么進行分配呢?與其類似的3331定律就出場了。
大家都聽說過“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投資理財要分散風險。但是我們也不能把雞蛋放在太多的籃子里,否則將會分散過多的精力,收益與損失的精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