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通過港股通機制參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的公募基金的新規發酵,一批滬港深基金開始批量修改基金合同,重點是按照監管要求揭示港股投資風險。
據悉,6月中旬監管層下發《通過港股通機制參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的公募基金注冊審核指引》(以下簡稱《指引》),隨后多地證監局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轄區通過港股通機制參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的基金產品監管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規范通過港股通參與港股交易的公募基金投資范圍,以及投研人員要求,并對新、老基金進行更詳細規范,而本周開始有大批滬港深基金宣布修改基金合同。
據記者統計,目前至少已經有泰康資管、工銀瑞信、招商基金 、嘉實基金、安信基金 、寶盈基金等基金管理人公告,旗下滬港深基金增加特別風險揭示并相應修改基金合同和招募說明書內容。而根據新規要求,未來將有更多的滬港深基金要做相應修改的公告。
從公告看,目前滬港深基金重點是增加特別風險揭示,明確“本基金名稱僅表明基金可以通過港股通機制投資港股,基金資產對港股標的投資比例會根據市場情況、投資策略等發生較大的調整,存在不對港股進行投資的可能。”、“本基金資產投資于港股,會面臨港股通機制下因投資環境、投資標的、市場制度以及交易規則等差異帶來的特有風險,包括港股市場股價波動較大的風險(港股市場實行T+0回轉交易,且對個股不設漲跌幅限制,港股股價可能表現出比A股更為劇烈的股價波動)、匯率風險(匯率波動可能對基金的投資收益造成損失)、港股通機制下交易日不連貫可能帶來的風險(在內地開市香港休市的情形下,港股通不能正常交易,港股不能及時賣出,可能帶來一定的流動性風險)等。”
業內人士表示,根據通過港股通機制參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的公募基金的新規,使得此類產品風險收益特征更為明確,也更有利于投資者了解基金產品。而目前各大基金公司正為新規積極準備,除了公告修改合同,按照規定要在6個月內相關投研人士到崗,目前一些基金公司內部正在積極物色相關人員,另一方面也準備從外部引進人才。
數據顯示,受益港股的良好表現,滬港深基金近兩年業績較好,截至7月10日,今年以來就平均獲得8.95%的收益,約有9只基金 超過20%,業績最好的產品今年以來收益接近30%。
業內人士表示,發展滬港深基金必須需要相關投研人員,這對未來滬港深基金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此前盲目跟風熱點的行為會明顯變少,預期這類產品未來逐漸常態化。而對擁有港股投研人才較多的基金公司可能繼續大力發展滬港深基金,最后呈現“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不過,最終滬港深基金品牌能否打響,仍是以業績和整體實力說話。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