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鳥籠”也能影響你的錢袋子?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當你穿著一身新買的衣服去和朋友們見面時,雖然大家對你的衣服都有不錯的評價,但他們也表示,覺得你的衣服如果配個XX包就更好了,或是如果這身衣服配上XX鞋就更好了,你會聽從他們的建議去買嗎?
如果你選擇會,那就說明你在買衣服的時候就給自己制造了一個“鳥籠”,而之后由此產生的一系列“買買買”的行為正是驗證了“鳥籠效應”。
什么是“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哈佛大學教授詹姆斯發現的。1907年那年,詹姆斯和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同時退休。某天,詹姆斯對卡爾森說:“我跟你打賭,只要你按照我說的去做,我一定能讓你養上一只鳥。”卡爾森卻不以為然,因為自己從沒想過要養鳥。
幾天后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就送了他一只精美的鳥籠。卡爾森接過鳥籠,并將它掛在客廳里笑著對詹姆斯表示,別費勁兒了,自己是不可能養鳥的。
然而,自那以后,每個到卡爾森家中拜訪的人都無一例外地都會問一個問題:“鳥是什么時候死的?”卡爾森只好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對訪客解釋。可訪客們聽完后都投以疑惑和不信任的眼神。最后,無奈之下,卡爾森只好買了一只鳥放進了籠子里。
當一個人有了一個空鳥籠的時候,他一般會為了用這只籠子再買一只鳥回來養而不會把籠子丟掉,心理學家將這種奇妙的心理效應稱之為“鳥籠效應”,又稱“鳥籠邏輯”。
回到開頭所說那個例子,很多人其實聽了朋友的建議后未必馬上會去買一雙鞋或買個包,但如果這么說的人多了,多數人就會為了衣服再去買和它相匹配的其它東西,而不會把衣服扔掉。由此我們也能看出,如果一個人經常陷入“鳥籠效應”中,對自己的錢袋子未必是件好事。
“鳥籠效應”與錢袋子
“鳥籠效應”對錢袋子的影響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消費,另一方面是投資。
首先來說說消費。國內知名財富管理機構嘉豐瑞德的資深理財師表示,無論是為了一個籠子買一只鳥,還是為了一套衣服再去買合適的外套、鞋子來搭配,我們都在不經意間花出去了更多的錢。而這些錢,可能根本不在我們的計劃之中。
也就是說,花出去的錢可能會超出我們的預算。如果不加以節制,我們就會陷入消費誤區,讓錢袋子越來越扁。
接著來說說投資。其實“鳥籠效應”還反映了一些人的慣性思維和另一些人的從眾心理。看到鳥籠就認為里面應該有鳥,這是慣性思維。而為了別人的一些話就去增加額外的消費,就是從眾心理,后者在投資中非常常見。
嘉豐瑞德的理財師表示,當一個人在糾結做何種投資時,如果有人跟他說,現在股票好應該買股票,或是某個理財產品好,應該買理財產品,就有可能對該投資者產生影響。如果心態不好或是立場不堅定,他就會馬上采取別人的建議,甚至對自己正在做的一些投資產生懷疑。
但市場是千變萬化的,別人的建議未必都是正確的,最后不僅可能讓自己賺不到錢,還有可能血本無歸。
因此,建議大家在投資時,還是要獨立思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產品。尤其在行情不好的情況下,普通人還是要以穩健型投資為主,如配置穩利精選組合投資計劃、諾亞方舟NPA投資計劃等固定收益類產品,均衡風險和利潤。
總之,了解了“鳥籠效應”,能對你的錢袋子起到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