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中港互認基金推出接近3年,現有北上互認產品已經達15只。摩根資產管理持續保持了較高的市占率,產品銷售規模中占比一度最高達90%,到現在也仍有70%以上。作為一家外資,是如何在眾多機構中殺出重圍,在互認基金市場中取得先機的?
中國基金報記者近日采訪了摩根資產管理中國分銷業務總監莫媛惠。她主要負責摩根中國內地基金業務的銷售及策略發展,她就公司互認產品策略、渠道開發以及未來的產品布局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在采訪中她表示,摩根產品在互認基金中獲得先機,有渠道、市場和產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尤其一只熱銷產品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配合。對于今年以來北上互認基金熱度有所下降,她指出一部分是前期有投資者已經獲利了結,受到市場波動影響, 還有一部分投資者可能是在持幣觀望。
中國基金報:摩根資產管理是如何在眾多互認產品發行公司中拔得頭籌的?
莫媛惠:首先,相對其它外資,我們的渠道建設非常早。從2006年團隊成立至今已經12年之久,渠道也在不斷開拓中。
值得一提的,摩根資產管理和其合資公司上投摩根存在著密切合作關系,上投摩根作為我們的總代理,由他們與國內的渠道簽署代銷協議。無論中外資銀行、券商還是第三方理財,摩根資產和上投摩根均是采取共同開發的模式,相互取長補短。這幫助我們快速拓展了渠道。
第二個原因就是市場的因素。從2016年到2017年底這兩年時間,無論是海外的股市或債市都呈現上漲。由于市場的配合,首批互認基金產品的收益也表現不錯。從產品的抗跌性來看,目前亞洲總收益債券是15只產品里面最抗跌的,最大回撤率只有3.6%。
第三個因素就是產品的選擇方面體現了前瞻性。2016年2月之前,在所有的互認基金之中,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是其中唯一的固收產品。當時互認基金產品的主流還是權益產品,加上許多投資海外的國內投資者對市場環境不是特別了解,因而會偏向一些比較保守穩健的產品,我們也是有所預判。加上我們從1970年就在香港發展,產品可選基數大,因而做到所選擇的產品“優中選優”。
中國基金報:權益類產品在國內是否相對不太好推廣?
莫媛惠:我們旗下的權益產品——摩根太平洋證券基金最早是在2016年5月上架,一開始推不太動。當時的大環境是海外股票市場沒人敢投。最剛開始只有一兩家外資的渠道敢賣。
在和客戶經理的交流和培訓中,我們不斷地去強調這只基金的亮點及當時估值相對比較便宜。有一部分客戶經理被我們說動開始投,然后發現還能真能賺錢,在他們的影響下客戶也開始在慢慢增加,加上市場也開始持續上漲,最終也帶動了產品的銷售。
中國基金報:摩根基金對互認產品審報是如何評估的?
莫媛惠:我們希望在互認基金平臺上的產品可以比較獨特,就是有跟其他同業相對不一樣的產品。但當時我們也不知道其他公司會推什么樣的產品,只能進行推估。我們會從符合互認基金產品中的產品去對比、比較。
我們首批互認產品覆蓋了權益和固定收益,想進行一種理念宣導,就是進行多元化配置。但國人出海是有一個適應過程,他們對A股比較了解,但對海外市場就很茫然。內地投資者太喜歡配置股票,既然投資海外也可以投資不一樣的品種,因此我們判斷,出海的第一站如果選擇一個比較穩的產品,這樣會走得比較踏實。
中國基金報:據我所知,目前有很多公司又申請了互認產品,你們公司目前待批的還有哪些產品?
莫媛惠:目前我們待批的有3只產品,分別是摩根亞洲股息基金、摩根國際債券基金和摩根太平洋(601099)科技基金。這3只產品分別從相對穩健的亞洲高息股票、布局科技板塊相對激進的股票,以及投資范圍更大的國際債券進行布局。我們希望可以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給國內投資者提供更好的投資選擇。
中國基金報:如何看待今年北上互認基金銷情相對變冷的現狀?
莫媛惠:今年無論是從互認基金還是QDII都可以看到,以前流入資金現在開始流出。資金流出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較早投入的資金是賺錢的,投資者他可能會獲利了結。也有一部分資金受到市場情緒影響,也可能在等待時機。因為目前有太多的市場雜音,包括中美貿易戰、匯率波動等因素等影響。
中國基金報:怎么看待現在新興的網絡平臺渠道?
莫媛惠:從產品的份額來看,基金銷售中外資銀行是銷售的主渠道,但新興渠道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當時我們的債券產品在內地上架后,支付寶的螞蟻金服也隨之上架摩根北上互認的兩只產品。當時支付寶平臺上有很多小白用戶,如果進行資產的全球配置,他們也不希望這些小白用戶一下承擔太多的風險。因此我們債券這只相對穩健的產品就特別適合,可以成為他們習慣全球配置資產的第一個產品。目前在網絡平臺銷量也在不斷擴大。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