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傳統指數基金特點,并有實物申購贖回機制、一級和二級市場并存的ETF基金自誕生起,便在國外迎來了高速增長。2004年,華夏基金推出了國內首只ETF“華夏上證50ETF”,成為國內ETF領域的“先行者”,并在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別率先推出國內首只跨境ETF“華夏恒生ETF”、首批行業ETF和首只滬港通ETF“華夏滬港通恒生ETF”。2013年,國泰基金發行第一只債券ETF“國泰上證5年期國債ETF”。2015年,華夏基金再次領銜推出國內首只跟蹤MSCI中國A股指數的ETF“華夏MSCI中國A股ETF”。
為解決普通投資者由于資金量限制難以在一級市場申購ETF的問題,國際上通行的ETF聯接基金也很快被引入。2009年9月,我國最早的兩只聯接基金華安上證180ETF和交銀180治理ETF聯接基金成立,從此,銀行渠道的普通投資者可通過購買ETF聯接基金實現對相關ETF的投資。
此外,為滿足投資者長期投資,契合投資者生命不同階段的理財需求,以“目標日期型”和“目標風險型”為代表的生命周期基金也在國內生根發芽。2006年5月,匯豐晉信推出國內首只生命周期基金“匯豐晉信2016基金”。業內人士認為,生命周期基金在海外主要服務于養老金第三支柱,在我國有望得到進一步發展。
基金行業的產品創新為普通投資者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但數目龐大、種類繁多的公募基金也為投資者挑選和配置基金帶來難度。由此,2017年9月,隨著首批6只公募FOF獲批發行,普通投資者通過公募基金實現大類資產配置成為可能。業內人士認為,公募FOF通過將不同風格的基金組合投資,能夠減少收益波動,并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資產類別,有利于投資者更好地投資基金。
立足本土 大膽創新
為加快行業發展,滿足不同投資者的多元需求,公募基金業立足本土特點,進行了很多影響深遠的產品創新。
由于封閉式基金在二級市場交易時容易出現大幅折價交易,為了彌補這一不足,國內公募基金業創新性地開發出LOF。作為開放式基金的一種,LOF既可以在場外市場進行基金份額申購、贖回,又可以在交易所進行基金份額交易和基金份額申購、贖回。LOF結合了銀行等代銷機構和交易所交易網絡的優勢,為開放式基金銷售開辟了新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普通投資者通過購買LOF實現專業理財。不僅如此,相比普通開放式基金僅能通過場外申購贖回,LOF的場內交易渠道減少了投資者的交易費用,加快了交易速度。2004年8月,國內首只上市開放式基金南方積極配置基金由南方基金發行,到2016年底,國內LOF數量達207只,資產份額超過2200億份。
在我國資本項目尚未開放的情況下,為滿足投資者參與海外市場的需求,QDII基金應運而生。2007年6月,中國證監會發布《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境外證券投資管理試行辦法》,符合條件的境內基金管理公司和證券公司,經批準可在境內籌集資金進行境外證券投資管理,中國公募基金由此進入全球投資時代。南方、華夏、嘉實、上投摩根等多家基金公司獲得QDII業務資格。投資者通過QDII基金參與海外市場,能夠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